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贵阳贵安:党建引领聚合力 经济发展添动能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市等地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花溪区燕楼镇谷蒙村创新打造“村寓”,盘活闲置农房满足当地企业职工的住宿需求;贵阳高新区组建党建联盟,推动检验检测行业从“物理集聚”迈向“化学融合”;清镇市深耕“党建+”模式,串联农旅融合、生态旅居与现代农业,打通乡村振兴的“任督二脉”……当下,贵阳贵安不断强化党建引领,用党建促进资源整合、产业升级和经济增效,多点发力激活城乡发展动能,书写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答卷。

清镇市大冲村兴隆半岛风光(资料图片)。

党员干部带头,盘活闲置农房拓宽增收渠道

一边是工业园区的职工住宿需求,一边是农业村寨的群众闲置农房,花溪区燕楼镇谷蒙村在党建引领下,打通双向需求通道,在村里打造配套服务型“村寓”,将“闲置房”变成“黄金屋”,走出助企发展、促农增收的新路子。

4月18日,记者来到谷蒙村的“燕楼·村寓”2号,这里的房间窗明几净,厨具、家具、洗浴设备一应俱全,是谷蒙村的“村寓”示范点。

谷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章振玉介绍,“燕楼·村寓”借助与工业园区接壤的区位优势,融合村寨的自然资源、资产资源等,紧紧围绕盘活闲置农房的工作目标,在谷蒙村试点改造一批符合条件的闲置农房,向园区企业、辖区群众开放招租,为租客提供安全保障、环境优良、生活有趣的租住体验,也让农户的腰包鼓起来。

谷蒙村临近花溪工业园区,园区内落地数百家企业,部分企业没有配套宿舍,不少员工有租房需求。而谷蒙村又是一个纯农业村,村里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造成农房闲置。在此背景下,“村寓”应运而生。

在“村寓”建设及运行初期,村民大多持观望态度。为此,谷蒙村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实地调研、先行先试、规范管理等切实措施,推动“村寓”落地见效。

“园区企业的租房需求还是很大的。”章振玉介绍,前期,村里组织党员干部进入园区企业开展大规模摸排,大大小小的企业几乎全部走遍,初步统计有七八百人预约租房。

面对这样体量的租住需求,谷蒙村村集体与市场化公司合作开发“村寓”示范点,先行打造出15个样板间,包含单间、两室及家庭式套房等多种户型,可满足各类租住用户的需求。同时,组建“村寓”管理群,通过统一租房合同、鼓励购买意外保险、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等,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

此外,在原有“村寨管家”的基础上,推出“公益+低偿”2类27项服务清单,让“村寨管家”主动当好民生服务员,积极办好环境秩序维护、基础设施修复等民生实事,全方位优化服务。

在这样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群众拿出自家的闲置农房,改造成规范“村寓”,并自觉加入村里的管理平台,用好闲置农房资源,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发展至今,谷蒙村已打造“村寓”46栋,其中18栋投入使用。

老党员魏继勇家有一栋闲置农房,在“村寓”落地前,他也曾通过简单改造为园区企业员工提供住宿,但因条件较简陋、服务不到位等原因,生意起起落落。村里开始打造“村寓”后,他积极加入其中,在村里的指导下,投入资金对原有设施设备进行提档升级,同时不断优化服务,让生意有了起色。

“房间从6间增加到21间,几乎每个房间都有独立卫生间,家电家具也基本配齐。”魏继勇说,这样的“村寓”很受市场认可,每间可租到500元至800元。

谷蒙村还积极开展“党员建言献策”活动,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坝坝会等形式,收集“村寓”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找准服务群众的“小切口”,办好群众期盼的“关键事”。

通过党员的建言献策,谷蒙村结合实际制定村寓建设标准、管理办法、服务制度,还在“村寓”建设青年之家、妇女之家以及休闲娱乐配套设施,全力以赴打造园区企业员工的“生活后花园”。

数据显示,谷蒙村通过统一定价、保险兜底、规范管理,对外出租18栋“村寓”,预计每套可获年租金2万余元,促进村集体年增收3万余元,闲置农房华丽变身为群众致富的“小金屋”。

以党建为纽带,打造“红色矩阵”赋能产业发展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成为一个行业发展的关键命题。

作为全省检验检测产业发展的“高地”,贵阳高新区以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创建为契机,逐步形成了以国检中心为核心、民营机构为主的检验检测与认证产业集聚群,拥有西部唯一的GLP体系试验机构、省内唯一的煤层气综合性检测机构、省内唯一的本土认证机构等,检验检测工作在全省占据核心地位。

如何发挥优势,持续下好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一盘棋”?

党建引领是贵阳高新区走的第一步棋。贵阳高新区以党建为纽带,通过成立全省首个检验检测认证领域党建联盟,探索出一条“党建链赋能产业链”的特色发展路径,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2023年9月,该区创新构建“1+8+N”党建联盟工作体系,首批吸纳贵州联建、宏信创达、省质检院等65家机构加入,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共研,推动检验检测行业从“物理集聚”向“化学融合”转变。

党建联盟成立后,迅速打出“组合拳”:完成联合党支部的选举工作,选举出检验检测认证领域联合党支部委员,为贵阳高新区还未成立党支部的检验检测企业党员提供组织保障;组织举行党建联盟联席会议,不断探索推动党建联盟工作机制形成;召开检验检测认证领域党建联盟工作调度会,对行业问题进行大摸排……通过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支部共建活动,把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全区每一家检验检测机构。

党建联盟的“黏合剂”效应日益凸显。2024年,《贵州省公路工程检测计价指南》T/GZHTS 12-2023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填补了公路试验检测收费管理方面的空白,为收费提供依据和标准,对规范检测市场行为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观众在质安检测的“VR党建文化馆”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沉浸式交互体验。 杨婷 摄

参与编制的单位之一,是党建联盟第二届轮值主席单位贵州省质安交通工程监控检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质安检测)。在党建联盟带动下,高新区企业贵州宏信创达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贵州顺康检测股份有限公司等也加入进来,并承担主要板块的工作。

同年,在党建联盟牵头指导下,贵阳高新区的检验检测机构纷纷参与“贵州省2024年行业联合质量检测机构比对试验”活动,与全省公路水运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同台竞技“大比武”,让“高新检测”这张名片擦得更亮。

“过去我们‘平行发展’,现在通过党建联盟找到了‘最大公约数’。”质安检测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李斌表示,党建联盟不仅搭建了技术交流平台,更成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的桥梁,帮助企业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发展的转变。

从“党建孤岛”到“红色矩阵”,贵阳高新区通过党建联盟这一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行业发展的碎片化难题,更探索出党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一直以来,贵阳高新区通过党建联席会、联建共建、党群人才活动联办共办等形式,不断凝聚合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瞄准贵阳高新区产业、科技、人才三大主攻方向,我们聚焦重点产业生态圈党建‘抱团’,完善行业党建联盟运行机制,引导新兴领域党组织找准一条党建引领服务大局、凝聚人心、助企发展的路子。”贵阳高新区组织人事部有关负责人说。

如今,贵阳高新区正紧紧围绕航空发动机、微特电机、电子元器件三大生态圈建设,以链主企业为主体,推动上下游企业开展党建联建共建,通过党建赋能,进一步放大链主企业的“磁吸效应”,为生态圈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奠定“红色基础”,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相互支撑、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深耕“党建+”,增添组织活力助推乡村振兴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农业要强大,关键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清镇市广大农村,“党建+”推动产业振兴的例子不胜枚举。

新店镇三合村坐落于鸭甸河畔,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高山峡谷风光。近些年,在村党支部引领下,三合村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农旅融合产业,引入贵阳EASY滑翔伞俱乐部、羽曳露营基地、四季农场旅游公司等优质文旅企业,带动数十名村民增收。

红枫湖镇大冲村是红枫湖畔的乡村旅游名村,在贵阳旅游圈久负盛名的兴隆半岛就在这里。大冲村党支部联合红枫众联旅游公司,通过吸纳当地30余名工匠,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以当地的布依特色文化为主题,将大冲村关口组76户农房集中连片打造为群众心中宜居宜业的蓝白小寨。蓝白小寨在保留地方元素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让这里能够推窗见湖、花海环绕,即便是工作日也有不少游客来此打卡赏景。蓝白小寨和兴隆半岛,成为大冲村旅居产业展翅高飞的双翼,爽了游客身心,鼓了村民荷包。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居产业,大冲村正在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生态更美了,群众也更富了。

站街镇小河村是红枫湖畔的新兴旅游村。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小河村抢抓贵阳贵安近郊游热潮,盘活湖畔的闲置湿地公园、废弃鱼池、闲置土地共计约80亩,用于发展农旅园项目,引进贵州星河碧波旅游有限公司合作经营,牵引出一条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农文旅产业链。产业的发展,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还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小河村“两委”创新探索“积金会”模式,对村集体收益分红实行积分制管理,带头成立村级公益基金、共治理事会,确保村集体经济收益普惠村民,激发村民建设村庄、发展产业的热情。

卫城镇犀牛村曾是当地出了名的产业“空壳村”,一度有不少田地撂荒,没什么像样的产业。如今,在村党支部有力带动下,犀牛村集体产业短短几年就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24年,犀牛村农事服务中心顺利建成投入运营,并积极整合农机合作社、粮油生产加工项目、集中育苗基地、农资销售中心、物流中心、维修中心6个阵地,打造集中联动、高效运行的现代农事服务新高地,走出了一条特色村集体产业发展之路,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600万元,较上一年增加290多万元。犀牛村正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越来越多村民能够参与到集体经济发展中来,共享发展红利。

……

近年来,清镇市以基层党组织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纽带,组织各产业领域致富能手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房屋资源,大力建设生态园、民宿。同时,积极引进龙头企业与科研团队,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推动农产品向优质高产发展。建立产业协同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经营体系,让小农户通过委托管理、土地流转要素入股、劳动就业、产销对接等形式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持续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如今,清镇市正通过“党建+”,将党旗插在产业链上,把支部建在合作社里,让党员挺在创业前沿,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把组织活力注入产业肌理,在中国式现代化浪潮中走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记者 许发顺 杨婷 李春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