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AI助力建设“5分钟社会救援圈”

中工网讯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赖志凯)“基于大数据预测,是否可能在心脏骤停高发区域,重点布局AED?”“人工智能在识别心脏骤停和处理方面,会比人类快10%左右。”近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驱动城市急救新变革大会”现场,来自国内外急救医疗领域的专家进行了一场关于科技与生命的对话。

相关数据显示,突发性心脏骤停是最危急的急症之一。患者无征兆地突然倒地,如不及时抢救,大脑会在4~6分钟内缺血,发生不可逆损伤。若超过10分钟,则会发生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城市救护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为8~13分钟,在救护车到达前的“急救空窗期”,如果患者没被及时救助,会面临生命危险。每延迟1分钟,患者的存活率将下降10%。

据了解,目前我国急救知识普及率约为1%,心脏骤停院外急救成功率不足1%,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覆盖率不到1台/10万人。我国目前的急救现状仍以120急救中心与医院专业急救力量的院前和院内救治为主,缺乏社会力量参与。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在视频致辞中表示,“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构建是应对当前急救困境的创新之举,这种模式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他建议,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政策的支持,加大资源的投入,企业要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助力急救体系数字化转型。

在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主委吕传柱看来,随着AI技术加速发展,智能化的救护车正升级为移动的ICU,我国正加快建设急诊急救大平台,“呼叫即抢救,上车即入院”的目标将加快实现。吕传柱表示,AI在抢时间高效决策方面有绝对优势,还能在精准分诊、自动化病历记录和分析等方面提升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