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7日讯 从传统媒体人到全网百万粉丝的博主需要分几步?短视频博主大伟从传统鲁菜入手,创建了账号“师父和我做鲁菜”。通过传承传统鲁菜文化,截至目前,在全网已经拥有300多万粉丝。
在流量时代既坚守传承,又把传统文化玩出新花样。前不久,闪电新闻记者跟随大伟走黄河、品鲤鱼,探索转型背后的故事。
从体制内到短视频博主:从挫折开始的新人生
据大伟介绍,他和鲁菜的故事从2018年开始。从体制内出来不久的他,在一家社会公司上班,接了一个《鲁菜纪录片》的项目,主要负责短视频账号的运营与管理。没想到不到几个月,这个账号的粉丝量哐哐地往上涨,反馈很不错!
2020年9月,大伟一声不响地从之前的公司离职了,决定专职做短视频。为了有一个固定拍摄环境,提高视频质量,2021年5月,大伟筹钱专门租了一个院子,经过近3个月的装修,总算正式开拍了。正打算大展拳脚的时候,没想到却摔了个跟头,被告知得搬家。筹钱租的小院居然是个违章建筑?“被毫不留情地给拆除了。本来是一个破破烂烂的房子,我们慢慢将它给一点点地拾掇出来,相当于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这里面了,结果10月份戛然而止。”大伟说。

理想很伟大,但现实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一巴掌,做账号可不是件简单的事,特别是传统媒体出来的人。回想起一开始经营账号的日子,大伟满是感慨:“我从2021年开始做账号,持续到2023年底,一直是一个失眠的状态,有的时候睁眼到天亮,脑子里想的全是如何做到选题的新颖性,吸粉。”

生活推着人往前走,开弓没有回头箭,每天堆如山的琐事迎面而来,一遍遍沟通细节、调整脚本、拍摄镜头,大伟没有时间犹豫、纠结。

从菜鸟到专家:和鲁菜一起成长
大伟说,要想吃鱼,必须吃好一点的鱼。鱼要“吃跳”,就是要吃鲜活的鱼,因为鱼一旦不鲜了,它味道就流失了一半,于是,记者跟随大伟的脚步,来到黄河边挑选鲜活的鲤鱼。
在黄河边,正好碰到几位捕鱼的大爷 不到一个上午,他们渔网里迎来不少“原住民”,我们也顺便买走了几条回去做糖醋鲤鱼。

又在方寸灶台间,记者第一次见到一条鲤鱼是如何在鲁菜烹饪技法的加持下,一步步“跃上龙门”,成为宴会上的珍馐玉馔。

一条鲤鱼从捕捞上岸到“鱼跃龙门”端上餐桌仅用了2个小时,鲜活的食材经过传统鲁菜烹饪技法的“包装”,此刻,包间里弥漫着高温烹煮的醋香和油炸的焦香,大家已经被“香迷糊了”!

饭桌上,从鲤鱼的挑选到烹饪,再到糖醋鲤鱼两种造型的由来,大伟说得头头是道。
不只黄河鲤鱼,对于鲁菜这中间的门道,大伟也是侃侃而谈。据大伟说,他拍鲁菜拍了6年,认识了很多师傅,也有一个老师。他都是一边拍一边学,实践摸索出来的。一个视频从拍摄到呈现出来,他起码要过六七遍,所以对鲁菜烂熟于心。
从线上到线下:鲁菜的实业之困
随着对鲁菜的探索,大伟发现他了解的鲁菜文化只是“冰山一角”,仅仅是在新媒体账号发布视频让大家用眼睛了解“鲁菜”还远远不够,美食必须通过味蕾去感受。
于是,2023年,大伟转战线下,招兵买马,经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鲁菜馆。该店一经开业就吸引了不少周边的居民,可谓是人流火爆,最高的时候是济南鲁菜榜前三,前不久第二家店也已经正式开业。

但与表面的繁荣不同的是,大伟告诉记者,鲁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仅仅烹饪手法就多达百种,人才培养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然而在当下餐饮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鲁菜的传统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商业化道路上的发展。

大伟说,在商业化上,与其他菜系相比,传统鲁菜餐馆的商业效率是很低的。但是,如果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比如传统技艺,鲁菜讲究百菜百味,一菜一格,一些传统菜就跃然而出,不同的食材产生不同的口味,真正可以让大家品味美食的乐趣,这也是鲁菜的优势所在。

从餐饮企业角度,将重心放在商业化经营上无可厚非,但是从文化和传承的角度,追求菜品精致化,做到鲁菜“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就成了大伟从事鲁菜实体店的初心。

从传统媒体转型短视频,不仅拥有了几百万粉丝,一年半之内还开了两家鲁菜馆,是怎样做到的?
大伟的秘诀就是要适应现代消费的趋势,才能与流量结合。大伟说,因为有了流量,大家才能来消费,消费吃着不错,才会觉得这个东西好,才能继续地往下传承,“餐饮界的一些前辈说,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如果还是一味地抱成守旧,那可能人家因为流量而来,但是因为口味而走了。”大伟说。

对于以大伟为代表的80后而言,他们经历见证了网络时代的变迁,从论坛、微博,到微信的订阅号、公众号,最后到现在的短视频时代,面对不停变化的环境,他们积极拥抱,用自己的奋斗和坚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最后,大伟想告诉年轻人:坚持你所追求的事,总会有属于每一个人的风口。
闪电新闻记者 吴丽兰 钱炜 郝爱印 实习记者 邵梦婷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