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云南温泉,用40℃的水温融化都市的焦虑

开栏的话

云南,一首写在大地上的诗。

当旅行被重新定义, 云南不再是“景点打卡地”,而是让390万人“住进生活”的旅居天堂。人们踏遍三迤大地,在雪山脚下种下理想;推开傣家竹楼,澜沧江晚风吹来创作灵感;荡开一壶普洱,像是喝下整片原始森林的故事……

在这里,旅居者不仅找到了诗和远方,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归属。这里的每一片云都裹着山歌的悠扬,每一缕风都藏着茶咖的醇香,这里的一切都在诠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网将从历史纵深、民族文化、地理奇观、生态密码、气候诗学等多个维度,解码旅居云南现象的深层逻辑,探寻其跨越时空的共鸣点,聊聊旅居云南的独特魅力、发展故事、未来前景。

“地脉蒸云暖,泉声带雨香。身心俱澄澈,何必觅仙乡。”明代文人杨慎在云南游历时,用一首诗道破了温泉疗养的奥义——当人与自然的界限在氤氲水汽中消融,天地便成了治愈身心的道场。云南,这片被地热眷顾的高原秘境,正以温泉为纽带,将自然馈赠、民族智慧与旅居康养编织成一张疗愈之网,吸引着无数向往隐匿于山水间寻找温暖慰藉的现代人。

龚德涛 摄 图源:云南发布

地脉蒸云暖:

自然馈赠成就“温泉王国”

云南的温泉,是大地写下的散文诗。这里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复杂的地质构造,从横断山脉到红河断裂带,从火山遗迹到碳酸盐岩层,亿万年的地质变迁让云南坐拥1240多处温泉,每年涌出3.6亿立方米热水,地热储量相当于1000多亿吨标准煤。更难得的是,高原立体气候让温泉有了千面姿态:雪山脚下,腾冲热海的沸泉翻滚如雷;热带雨林中,西双版纳的温泉与澜沧江的雾气相融;红河梯田旁,哈尼族人用天然泉眼煮一锅温泉蛋,烟火气中尽是地脉的温度。

这方水土的温泉,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徐霞客游历云南时,用近两年时间探访30余处温泉,在《滇游日记》中留下珍贵记录。他笔下的安宁温泉“色如碧玉,映水光艳”,曲靖三宝温泉“硫磺之气蒸腾如雾”,字里行间不仅是地理考察,更藏着对温泉疗愈价值的深刻体悟。徐霞客还是考察和记录腾冲热海温泉活动的第一人,他对热海的“大滚锅”“珍珠泉”“蛤蟆泉”等进行了生动描写,如“遥望峡中蒸腾之气,东西数处,郁然勃发,如浓烟卷雾”,“跃出之势,风水交迫,喷若发机,声如吼虎,其高数尺,坠涧下流,犹热若探汤”。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供图

现在,你可以到楚雄的人间“暖汤”罗次温泉感悟在云南旅居的样样好,碧城镇将温泉资源、历史文化、特色美食和迷人田园风光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温泉+康养”“温泉+旅居”创新发展模式;你可以在保山市龙陵体验“温泉+中医”的疗养,这里围绕温泉胜地、康养福地、旅游宝地的发展定位实现旅游变旅居;你还可以在安宁温泉镇的“天下第一汤”里与摩崖石刻开展一次时空的对话……

地脉蒸云暖,从古至今,温泉都能让旅居者有了更能切身体会的慰藉。

泉声带雨香:

温泉文化与民族智慧的共生密码

在云南,温泉从来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热水池”,它是各民族与自然对话的文化容器。滇西北的藏族将温泉视为“神赐药泉”,泡汤前需向山神敬献青稞;怒江峡谷中,傈僳族将温泉疗愈与草药熏蒸结合,形成独特的“澡堂会”传统;大理白族的三道茶仪式常以温泉水烹煮,茶香与泉韵交织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

潘泉 摄

这种原生态的温泉文化,至今仍在山野间延续。数字游民阿Q在怒江旅行时,偶遇一处野温泉:公路边不起眼的斜坡下,当地人用石块垒出天然池子,泉水从岩缝汩汩流出。没有门票、更衣室,甚至没有性别区隔,人们自带毛巾,褪去衣衫便浸入池中,山风裹挟着松涛声掠过水面,构成一幅都市人难以想象的“野浴图景”。这种近乎原始的泡汤方式,恰是云南温泉最本真的模样——暖流之下,不分你我,更无现代科技赋予的嘈杂,只剩山野自然与身心融合。

原生态的民族美食,婀娜多姿的民族歌舞,绚烂动情的民族文化,淳朴豪放的民族生活,与奇美的云南绿色生态景观“混搭”,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温泉文化高度融合,为旅居云南增加了无限魅力和吸引力,韵味十足、独树一帜。

身心俱澄澈:

温泉康养的旅居突围之道

2025年3月,云南省温泉与水疗行业协会会员大会在坐拥“天下第一汤”的安宁举行。会上发布的《云南温泉宣言》中提到:云南要以专业赋能,聚焦绿色革新、文化铸魂、生态共创三大维度协同突破。要推广绿色生态技术,实现低碳运营,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要系统梳理温泉文史,打造温泉品牌矩阵,申报“世界温泉文化遗产”,培育健康消费生态;要搭建“政产学研资”一体化平台,推动技术转化与资本联动,孵化温泉康养小镇、智慧温泉民宿、绿色温泉示范基地等标杆项目。

图源:红河文旅

温泉文化之于旅游,是解决旅居同质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于康养,是打造康养产品和疗程设计的立足点;之于产业,是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连接线。温泉文化构成温泉产业的起承转合,与旅居云南带有集聚效应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不谋而合。当“旅居”成为新的生活方式选择,云南温泉的突围之路在于回归本质:

以“在地性”重构康养场景。腾冲玛御谷打造温泉耕读社区,住客清晨泡汤后,可随当地农夫下田耕作;普洱倚象山的温泉营地将茶山云海引入汤池设计,让人在氤氲水汽中品读“茶马古道”的千年往事。这种“温泉+”模式,将疗愈从单纯的水疗拓展为对地方文脉的沉浸体验。

用“轻医疗”链接现代需求。云南温泉的矿物质成分多达48种,不同泉质对应不同疗愈功能。楚雄的硫磺泉适合关节养护,临沧的碳酸泉利于心血管调节。借鉴日本“汤治”传统,可开发温泉疗程与中医理疗结合的特色项目,如搭配彝族药浴、傣族推拿,让传统智慧与现代康养科学对话。

以“共生哲学”守护生态本源。迪庆香格里拉的温泉酒店采用地热供暖,保山腾冲划定“温泉生态保护区”,这些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温泉康养的可持续性,在于对自然馈赠的敬畏。当游客赤足踩过温泉村的青石板,看见白鹭在蒸汽中掠过稻田,这种天人合一的场景,本身就是最具说服力的旅居名片。

杜海生 摄

云南的温泉,是大地写给疲惫现代人的一封情书。它用40℃的水温融化都市的焦虑,回答着“旅居何处”的时代之问。当越来越多的旅人在这里找到“身心俱澄澈”的顿悟时刻,云南温泉的故事,终将升华为一种超越地理意义的生命哲学——最好的康养,或许就是与大地同频呼吸。打好温泉牌,云南定能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泡温泉、赏山水、养身心”慢生活旅居。

策划:浦美玲

统筹:李榆林 姬祥虎 许芸翡

撰文:李榆林

编辑:代娇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