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临沂沂河新区:“三变”解码乡村“美”的进阶密码

■新区六问之四

沂河新区:“三变”解码乡村“美”的进阶密码

在临沂客户端讯道路平坦顺畅,路边绿植茂盛,小院干净整洁、宽敞明亮;温室大棚里瓜香果香扑鼻而来,西红柿、黄瓜挂满枝头,甜瓜、葡萄馥郁清甜……要问临沂沂河新区镇街发生了哪些变化?乡村和美,当属最精彩的一笔。

今年以来,沂河新区立足乡村特色资源,围绕村容村貌“清洁”、河塘沟渠“管控”等7大行动开展城乡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建设和美乡村,实现了从“灰头土脸”到“美丽画卷”的生态觉醒,从“要我美”到“我要美”的价值重构,从“没钱变美”到“借美生金”的深度进阶。

“和美乡村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体现文明进步的标尺之一。在为老百姓带来视觉奇观、幸福感的同时,也促进了‘美丽经济’的发展,使得‘借美生金’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契机,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沂河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工委委员陈磊认为。

颜值蝶变:从“灰头土脸”到“美丽画卷”的生态觉醒

最美人间四月天。走进白沙埠镇后城西村,道路平坦整洁,道路两旁的流苏树花开正盛,洁白的流苏花开满树冠,如云似雪,蔚为壮观。一排排漂亮的二层楼房整齐划一,房前屋后绿树红花,处处透露着勃勃生机。粉刷一新的墙壁上不时有多彩的绘画映入眼帘,淡妆浓抹总相宜,既养眼又怡心……好一幅生态秀美、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宜居图,让人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过去的后城西村可不是这样的,柴堆、粪堆随意堆在村口路边,房前屋后乱搭乱建、乱摆乱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生活很不方便。”村干部王庆龙说。

后城西村何以蝶变?

“百千工程”的实施为后城西村带来机遇。后城西村抓住机遇,深入挖掘提升村庄的自然生态、民俗人文、特色产业等资源,制定发展规划,着力提升人居环境,推动产业振兴,努力打造“一步一景、一街一品、一巷一韵”的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和美乡村。

“建设和美乡村,我们精心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文化广场,开展最美街巷、美在农家评比活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擦亮卧鲤田园示范片区底色。”市民政局驻后城西村“第一书记”吴旭如是说。

环境美了,吸引外地客商、直播网红集聚后城西村,形成资金、人才等向这里流动的局面。以前村里一些不值钱的“土疙瘩”变成了抢手货,洋葱、大蒜、黄桃等传统农产品热销,带动了片区商业一条街、民宿酒店、生态餐厅等迅速火起来。

如今,后城西村规划建设农业服务中心、电商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洋葱、黑小麦种植等特色产业,并积极探索洋葱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洋葱的高附加值。2024年,成功申报了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立项,洋葱贮藏、加工、标准化种植等产业项目蓬勃发展,特色产业焕发出无限生机,打造出一幅幅富有特色的“生态白沙埠优质农产品”的魅力画卷。目前,洋葱种植面积达1.5万亩,总年产量近1亿公斤,年产值达1.8亿元。

后城西村的蝶变是新区建设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

观念蜕变:从“要我美”到“我要美”的价值重构

凤凰岭街道东司家庄村宋文娟家是新区“美在农家”示范户。宋文娟每天从自家铸造厂下班,就给院子里的“宝贝”绿植浇水。“花开得漂亮,看着就高兴!”宋文娟快言快语地说,现在村子路更平了,晚上路灯也更亮了,家家户户都干净漂亮。

在像宋文娟这样的“关键少数”示范户的带动下,群众自觉积极参与“美在农家”建设行动。各家各户争相以“发家致富、孝敬老人、孩子出息”为目标,一个仅有800口人的小村就有20多家企业,村里没有一个闲劳动力。东司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司连壮介绍,近几年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就有50多名,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东司家庄村的变化得益于新区持续推进“美在农家”活动。近年来,新区坚持以城乡环卫一体化、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村庄绿化亮化美化等工作为抓手,全面实施户户通硬化路、自来水改造、村庄污水处理等配套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外在美了,内在美也得跟上。新区把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通过“美在农家”“好媳妇”“好婆婆”“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培树身边榜样,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崇尚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新区还购置锣鼓、舞蹈服装等,鼓励村民成立文艺演出队、广场舞蹈队,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促进村庄发展“内外兼修”。

在新区,党支部领办,村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小能人等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组织风生水起,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多彩。

产值裂变:从“没钱变美”到“借美生金”的深度进阶

一村更比一村好,乡村美景真不少。与后城西村、东司家庄村一样,白沙埠镇西孝友村因经济基础薄弱也曾“脏乱差”,现在却“借美生金”,焕发出勃勃生机。

“今天有87名世纪星幼儿园的小朋友来我们大棚里摘草莓和西红柿,采摘后还现场学习了种草莓。明天有一个200多人的团队要来研学,5月还有一个326人的团队要来……”在西孝友村,田园牧歌果蔬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国豪说,最近这段时间来合作社研学的团队络绎不绝。

一个普通的乡村温室大棚,缘何成为研学热门“打卡地”?

王国豪是一名返乡大学生。前几年家里租了一个大棚种植草莓,虽然草莓获得了大丰收,但是价格一直卖不上去,辛苦忙碌了一年,收益并不多。

随着新区建设加快,西孝友村实现华丽蝶变,惠及每家每户。王国豪家的草莓大棚因交通便利、品种齐全,很快成为旅游、研学“打卡地”,实现了快速增收致富、产值蝶变。随着采摘、研学业务的不断拓展,田园牧歌合作社又增建9个高标准大棚,引进省农科院新培育的优质草莓品种,实现年产值120余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发展大棚20余个,累计增收210余万元。

如今,行走在新区,一个个和美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借美生金”的精彩例子还有很多:相公街道黄屯村将农作物秸秆、家禽粪便等无害化处理,美了乡村,促进了规模化蘑菇种植、家禽养殖,人均增收5万元;梅家埠街道盛安村、凤凰墩村等依托优美的环境,搞起了采摘游、特色民宿,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接待游客3000人次,营业额达20万元。

新区建设正酣,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文明乡风传承,处处焕发出“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有福祉”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手记

乡村美 产业兴

沂河新区白沙埠镇船流街村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西孝友村大学生返乡,独辟蹊径,“借美生金”,打造研学基地;梅家埠街道玉河村、醋庄前村依托优美环境,搞起了采摘游、特色民宿……当前,一个个和美乡村、电商强村、研学基地正展现出乡村经济的勃勃生机。

乡村不再是贫穷、落后、破旧的代名词,乡村是视觉上阡陌交错的稻田、红瓦石墙的村落、菜绿果香的田园,更是帅气亮丽的新农人、休闲娱乐的综合体、丰收节上的笑语欢歌,是一幅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核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打造和美乡村的灵魂所在。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深挖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精准定位,扮靓自己,彰显独特的气质,培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细研上级整体规划,精心培育当地龙头产业跑在上级规划的赛道,将当地优势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优势。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乡村,处处蓬勃跃动着创新活力:乡村田地包装打造变成研学基地,百年老屋摇身变为特色民宿,村民直播带货将农产品销往全球,科技应用让农村秸秆、粪污循环利用。这些创新并非凭空而来,是乡村传统文化的延续,是乡村文化基因里自然生长的智慧。正是这种既能守护根脉,又能孕育未来可能的独特气质,让乡村呈现出勃勃生机。营造良好的“和美”氛围,让更多的乡村能人积极释放能量,助推产业振兴。目前还有一些乡村发展存在困难和问题,比如一些地方传统产业规模小而散,没有龙头产业带动,难以启动;一些已具备发展雏形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全方位提升优化软硬件服务,不断扮靓,留得住当地人,吸引来外地人。

环境美则产业兴,产业兴而百姓富。从新区乡村的成功案例看,持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不断挖掘内生动力,围绕美丽经济,有的培育特色农业、有的发展生态旅游、有的聚力电商直播,虽赛道不同,但方向一致。只要立足优势精准定位、集聚资源聚力发展,一定可以实现产业兴旺、乡村和美的美好愿景。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宝荣 李璐 通讯员 姚文君 张晖

编辑:张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