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织密医养“守护网”,托举幸福“夕阳红”——金昌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实践


巍巍龙首山,浪漫紫荆花。盛夏时节的镍都金昌,天高云淡,花团锦簇。居住在龙首新区八冶康颐·幸福e家社区的老人们,除了可以每天在紫金花海散步,还可以去周边的玫瑰谷、植物园、西湖及万亩胡杨林等处转转,因为都在附近,非常方便。


“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新时代养老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金川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组织社区老人齐聚一堂开展活动。


面对老龄化率(60岁以上老年人口9.93万,老龄化率23.07%)全省最高的现状,金昌市委、市政府紧扣省委省政府赋予金昌聚力打造“共同富裕的幸福之城”使命任务,大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先后出台《金昌市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金昌市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金昌市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运行管理办法》等11项养老服务政策文件,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目前全市养老服务政策保障、基础设施、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的“四梁八柱”已经形成,并积极探索形成了“医养结合、城乡统筹”的特色路径。其中,八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八冶建设集团金昌康颐医养置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为政府分忧、替父母解愁、帮儿女尽孝”为使命,通过机构、居家、社区“三位一体”服务模式,成为金昌医养融合的生动注脚,让镍都的“夕阳”绽放出温暖光华。


机构养老
打造“医养无缝衔接”的全周期照护典范


在金昌市康复中心医院康养公寓,87岁的王桂兰老人正由康复师指导进行上肢训练。两年前她因脑梗导致半身瘫痪,子女因工作无法贴身照料。


△老人在健身中心锻炼身体。


“刚来时连翻身都困难,现在能自己吃饭了。”护理员高瑞英每天为她按摩、擦洗,医生定时查房调整用药。公寓内设的老年病二科配备专业医护团队,王桂兰的康复方案由医生、康复师、营养师共同制定,中医理疗、营养药膳同步跟进。这里85%的入住老人是失能半失能群体,但专业照护让家属感慨:“比在家更安心!”


2016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的金昌市养老康复中心、金昌八冶康颐·幸福e家项目,经过几年探索发展,医养健康产业初具规模,构建起了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游、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依七大服务体系,也成为了“行业标杆”。


医疗深度嵌入,实现“医养护一体”。依托二级甲等金昌市康复中心医院,在康养公寓内设立老年病专科,配备经颅磁刺激仪、上下肢康复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医生每日两次查房,护士24小时值守,实现“小病不出房、大病直通医院”。针对终末期老人,设立50张安宁疗护床位,提供疼痛管理、心理慰藉服务,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


适老环境精准适配,细节彰显温度。金昌市康复中心医院康养公寓,按照适老化标准,打造具备生活照护、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功能的“拎包入住”式精装公寓,设置保障性床位400张。所有房间按适老化标准建造:卫生间防滑地板、无障碍扶手、智能呼叫系统触手可及。中央厨房由专业营养师定制食谱,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推出药膳食疗餐。2024年推出的“记忆家园”专区,通过怀旧主题装修、认知训练游戏,延缓失智老人病情发展。


△金冶里社区食堂(资料图)。


精神家园重塑价值,激活“银发力量”。老年大学开设书法、声乐、智能手机等28门课程,京剧票友社每周排练;定期举办集体生日会、金婚庆典。成立“银龄志愿者协会”,72岁的退休教师张建国组织“老伙伴互助小组”,带领低龄老人为高龄者读书读报,用服务时长兑换理疗服务。“这里让我们找回价值!”张建国笑着说。目前,金昌市康复中心医院已累计服务超1.2万人次,成为甘肃省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附属康养公寓是金昌市唯一的三星级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满意度达98%,“医中办养、养中拓医”模式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20余家媒体报道。


同时,金昌市实施医养结合“小切口”试点,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在永昌县成立“天颐医养康复中心”,开办康复、疼痛等科室,推动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康养新模式。各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互助幸福院以联建或委托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医养签约模式。


积极推进全国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设置安宁疗护床位50张,从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医养服务需求出发,充分考虑老年人在健康活跃期、辅助生活期、行动不便期、临终关怀期等不同阶段对医养服务的不同需求,切实提高老年临终患者和家属的善终、善别质量。


居家养老
构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走进八冶康颐·幸福e家社区,仿佛走进了花的海洋,亭台楼阁、层林叠翠里勾勒出家的轮廓;飞瀑流泉、小桥流水里流淌着家的恬适;欢歌笑语里传递着家的温暖。


金昌市通过实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项目,初步建成集监管与服务于一体的全市智慧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网运营。聚焦留守、空巢、独居、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需求,实行“老人点单,平台下单,承接机构接单服务”的养老模式,为老人提供上门助餐、助医、助洁、助行、助浴、精神关爱、康复护理等24项个性化“服务菜单”。


△暖心“小达”上门为老人送餐。


智慧终端全天候守护,破解居家风险。八冶康颐医养公司为1000余户老人配备智能设备,手环实时监测心率血压,遇跌倒、越界自动报警;燃气传感器发现泄漏即时推送告警;一键呼叫器直连24小时客服中心。独居在金昌市康复中心医院康养公寓的刘大爷,洗澡时突然晕厥。佩戴的智能手环立即触发摔倒报警,智慧平台3分钟内派出附近医护人员上门,同时通知子女。经检查是因低血糖导致,医生现场处置后叮嘱:“以后洗澡前记得吃块糖。”事后刘大爷心有余悸:“这手环真是救命环!”2024年累计处置紧急事件47起,挽救9名老人生命。


△金昌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菜单式”服务精准直达,需求秒级响应。智慧医养平台整合助浴、保洁、送餐、代购等24项服务。在康养服务中心大屏上,订单实时跳动:“公寓17栋张阿姨预约明天助浴”“23栋的王叔需要上门理发”……专业团队30分钟内接单,2024年累计服务1.5万人次。


建设“互联网+居家智慧医养”平台,有效整合社区、商家、医疗机构等资源,为“4个群体10个类型”老年人提供救助性、针对性、优待性和普惠性养老服务,全力构建规模化、智能化、精细化的居家综合养老服务模式。


社区养老
绘就“15分钟服务圈”幸福图景


中午11点,昌丰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飘出饭香。78岁的朱玉芳刷老年卡领取套餐:红烧排骨、清炒时蔬、紫菜蛋汤,仅10元。“比自己做省心多了!”饭后她到中医理疗室做艾灸,省级专家正为居民义诊。“家门口享星级服务”已成金昌老人的日常。


△金昌市康复中心医院医生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


医养资源全域下沉,激活社区枢纽。八冶康颐医养公司承担运营金川区6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部嵌入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生杨吉祥每日坐诊,医保刷卡直接结算;康复师定期指导关节训练。桂林路街道中心配备健康监测大屏,佩戴智能手环的老人体征数据实时更新。


多元场景精准供给,打造“养老综合体”。创新“老年助餐+N”模式:中央厨房辐射25个社区助餐点,同步开展健康讲座、反诈宣传。昌丰里中心设书画室、舞蹈房;新华路中心开办“小板凳课堂”,退休法官讲解遗产继承法律知识。金芝医药在站点开设“健康小屋”,免费检测骨密度、肺功能。


党建赋能银龄互助,激发内生动力。“好媳妇先锋队”每周为独居老人打扫卫生;“蒲公英的守望”志愿者与失独老人结对认亲。低龄老人组建“乐龄互助社”,70岁的李秀英带领姐妹编排防跌倒健身操:“帮别人就是帮未来的自己!”这种“时间银行”模式已储备服务时长超8000小时。


从八冶康颐医养公司的全周期守护,到智能手环串联的居家安全网,再到街道服务中心的“一站式康养”,金昌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将医养融合的根系深扎基层。正如入住老人王桂兰所说:“这里让夕阳更暖,让子女更安。”当老有所养升华为老有颐养,金昌的实践昭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终将绘就最美夕阳红。


△八冶康颐医养公司为社区老人举办丰富多彩的晚年活动。


安享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是每位老年人的期盼,也是每个家庭的关切。金昌市将持续锻长板、补短板,在优化服务、提升内涵上下功夫,实施养老事业夯基固本、养老产业培育发展、医养融合提质增效、养老品牌塑造提升、事业产业协同发展“五大行动”,在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作表率、树品牌、出经验,全力打造全省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更好满足老年人的期待和需求,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到2027年底,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推动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场景不断丰富,扩容提质增效取得明显进展,服务供给与需求更加协调适配,实现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形成兜底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打造“乐享银龄 ·幸福金昌”市域养老服务品牌,为全省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先进经验,形成“品牌化引领、标准化运营、专业化服务、集群化发展”的养老服务与产业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记者:刘伟业 通讯员 孙岳 王国珍

来源:镍都金昌客户端


编辑:魏戈琪

责编:闫瑾 刘欢欢

审核:马丰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