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68999”背后:济源民营经济何以蓬勃壮大

□菅玮 商聃

民营经济的活跃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发源地、豫西北一隅的济源——一座人口仅70多万的城市,民营经济却展现出惊人的活力。

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济源民营经济创造了69.5%的GDP、87.8%的固定资产投资、91.4%的进出口、91.4%的税收、96.9%的市场经营主体。“68999”正是济源民营经济超高地位的印证。

一个内陆小城,何以成为民营经济“热土”?追溯其发展脉络,民营经济的成长壮大,并非市场或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强大内生动力和坚实外在支撑协同的结果。济源民营经济的崛起,正是在本地文化浸润下,民企拼搏奋斗与政府精准赋能深度融合的成果。

愚公移山精神淬炼内生动力

济水之源、王屋山下,孕育了展现中国人精神力量的传奇——愚公移山。同样在这里,济源民营企业攻坚克难、久久为功,专注实业谋发展,缔造出叫响全国的“愚公移山”新传奇。

6月26日,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源钢铁”)电渣钢生产车间内,一根6米高的电渣锭新鲜出炉。

在经历了50多次失败后,该企业联合东北大学,研发出全球首创的不交换电极(10.4米自耗电极)抽锭式气氛保护工艺。“在钢铁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我们依托该工艺生产出高端领域急需的超高纯净度电渣锭,实现了‘特钢向高端特钢’特上加特的关键跨越。”济源钢铁总经理王方军说。

回望来时路,从一家炼铁小作坊,到我国中西部最大的特钢企业,济源钢铁遇到的困难多得数不清。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钢铁行业的第一次“洗牌”,还是2010年世界金融危机下行业遭遇“寒冬”,济钢人一次次被逼到墙角,一次次向困难开战,寻求新出路。如今,济源钢铁已完成“由铁到钢、由钢到材、由建筑用钢到工业用钢、由普钢到高端优特钢”的“转型四部曲”,94%产能转向工业特钢领域,从传统普钢生产企业蜕变为高端特钢制造基地。

王屋山上,老愚公带领子子孙孙挖山的锤音,至今还鸣响于历史的回音壁上。

以济源钢铁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就如同老愚公一样,在产业大道上埋头苦干、不懈探索。

万洋集团白手起家,克服资金、技术、经验、市场等重重困难,闯过环保治理和结构调整的关口,成功转型为绿色循环发展企业,产品由单一电解铅拓展至有色冶炼、贵金属深加工、新能源、复合肥、大健康等多领域;金利集团从一家村办小作坊起步,历经艰难坎坷,锚定前沿技术,攻克行业多项“卡脖子”难题,目前,该企业已获得国家专利207项,去年首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民营企业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铸就了本地坚实的产业基础。如今,济源已拥有3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5家百亿级民企,构建起“三支柱七新兴”产业体系:铅锌冶炼和白银生产规模全国第一,优特钢是河南装备制造的关键环节;纳米产业已形成国内唯一的“研发—小试—中试—工程放大—初创孵化—量产”全链条发展模式,并拥有河南唯一、全国第三的纳米材料产业园。

科学规划绘制发展“导航图”

6月27日,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内,济源星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繁忙。

“我们自主研发的纳米银包铜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可显著提高光伏银浆导电效率,并将成本降低20%至40%,公司年产光伏银浆可替代进口超百吨。”该企业副总经理郭少征说。

民营企业成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超前布局和持续支持。

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在2003年,济源就与河南大学共建中试基地,布局纳米材料研发。2019年,双方再次合作共建纳米材料产业园,引导产业规范发展。如今,济源纳米产业已集聚20余家企业,年产值66亿元,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纵观济源产业发展历程,“有为政府”的谋篇布局贯穿始终。

20世纪90年代,济源在全省率先推进国企改制,培育出首批民营经营主体。

2000年至2010年,济源实施“工业出城、项目上山”,投入8亿元推动工业企业搬迁出城,关停污染企业120余家,引导产业集聚。

2010年至2020年,济源设立20亿元产业升级基金,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争创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46.4%。

2021年至今,济源构建“1+5+N”战略格局,将建造产业强市列为首要任务,实施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济源累计实施69个智能化改造项目,上云企业1789家,省级智能工厂(车间)45个。

在政府科学规划和持续推动下,济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清晰,民企大展身手的空间越来越广阔。

营商环境滋养创新活力

如果说科学规划是企业发展的“导航图”,那么良好的产业环境就是企业创新的沃土。

从早期的“四清理”、严禁“四乱”,到近年来的政务服务“秒批”“企业服务110”,济源始终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

面对当前民营企业遇到的市场、融资、转型“三座大山”,济源也打出了一整套政策组合拳——

在顶层设计上,成立高规格专班,开展惠企政策落实等“五大行动”,细化26条具体措施,确保精准滴灌。

在机制创新上,建立民营企业及商协会常态化沟通机制,打造“一平台一阵地一合力服务团”多元服务体系;推行“免申即享”政策直达,2024年以来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及退税近20亿元。

在强化落实上,建立全流程闭环处理机制,实施问题清单化、台账式管理。2024年高效解决320余项问题,办结率99.5%。

在效能提升上,建设数字政府,实现政务数据贯通,在全省率先推行“电子证照+信用承诺”高效审批,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天;搭建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政银企金融对接和小微企业融资对接活动,一对一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今年以来截至5月末,济源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6.5%,惠及企业户数同比增长14.2%。

政企同心就是最大的“移山”合力。当前,济源高质量发展纵然面临转型压力,但只要政府善为、企业敢干,民营经济定能跨山越海迈向“新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