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取消“大小周”:互联网企业“内卷”文化的破冰之举

□王兴琴(云南财经大学)

4月24日,有消息称,小红书将于“五一”假期后取消“大小周”制度,随后,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第一。( 4月24日 极目新闻)

所谓“大小周”,即一周单休、一周双休交替进行的工作模式,曾是国内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期的“标配”。小红书等企业陆续取消类似制度,折射出互联网行业对“996”文化的集体反思,也标志着企业与员工对“效率与人性化”的重新权衡。

“大小周”的诞生源于互联网行业的竞争焦虑。企业通过延长工时换取短期增长,员工则在“高薪”与“高压”的捆绑中被动接受。然而,这种模式逐渐暴露出不可持续性:研究表明,长期加班非但难以提升效率,反而会导致创造力下降、离职率攀升。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加剧了职场“内卷”,将“自愿加班”异化为“隐形强制”,甚至演变为一种扭曲的“奋斗信仰”。

取消“大小周”,某种程度上是对员工诉求的回应。年轻一代职场人愈发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当“拿命换钱”不再被无条件认同时,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人才管理的逻辑。

尽管取消“大小周”是进步,但能否真正落地仍需观察。互联网行业的项目制特性决定了“隐形加班”可能以其他形式存在——例如居家待命、深夜线上会议等。若企业仅将取消“大小周”视为公关行为,而未配套调整绩效考核机制或缩减不合理工作量,员工仍可能陷入“假自由真过劳”的困境。

此外,部分员工对取消“大小周”的复杂态度也值得玩味。有声音担心收入下降——加班费减少,这反映出行业对高薪的依赖实则建立在对超时工作的默许之上。如何通过提升单位时间价值而非延长工时维持竞争力,是企业下一步的挑战。

小红书等企业的选择,或许预示着互联网行业转型的拐点。社会对过度加班文化的容忍度正在降低,当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企业必须转向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

真正的进步不应止于取消一项制度,而需重构职场伦理:将员工视为“资源”还是“人”?追逐“虚假忙碌”还是“真实效能”?答案决定了互联网企业能否在可持续发展中赢得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