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黄鑫宇)距离北京率先试水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四个月后,该项工作迎来新进展。
4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即北京金融监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北京市“双首单”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落地情况。据介绍,一周前,即4月2日,北京市通州区及昌平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同时完成“双首单”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项目。

图/北京市“双首单”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落地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贝壳财经记者拍摄)
据北京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朱衍生介绍,近年来,不动产信托业务不断发展,信托财产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该项业务长期面临不动产仅能登记在信托公司名下,不能与信托公司自有财产相区分的问题,难以真正实现信托风险隔离的功能,影响信托行业充分发挥服务民生作用。
这种情况在去年底时迎来转变。2024年12月,北京金融监管局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工作的通知(试行)》(下称“《通知》”),在全国率先打通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路径。
《通知》的出台,在全国范围内首次以专项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不动产信托财产的登记路径和办理流程,实现了可将不动产登记为信托财产的效果,解决了潜在的权属纠纷,保护了信托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业务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
朱衍生表示,《通知》印发后,北京金融监管局加力促进实践案例落地,并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合力解决问题;同时,鼓励辖内信托公司先行先试,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加紧推动首单案例落地。北京市各区政府迅速响应、积极配合。
2025年4月2日,北京辖内的国投泰康信托和外贸信托分别在通州区和昌平区的不动产登记中心,进行了首次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实现了全市“零突破”。
其中,国投泰康信托为北京市一位老人及其自闭症子女设立不动产信托,帮助老人实现“生前养老照护”与“身后守护子女”的目的,促进信托成为亲情与责任的载体;外贸信托则为北京市一位中年市民专业化定制不动产信托,将物流仓储设施登记为信托财产,根据其意愿将信托收入的50%定向用于慈善捐赠,构建了新时代“不动产+慈善+养老+传承”四位一体的信托服务模式。
据悉,国投泰康信托与外贸信托这两家公司,聚焦特殊需求服务和慈善传承项目,通过风险隔离及简化交易流程,实现了不动产信托业务从“高净值专属工具”向“普惠型财富管理载体”转型,为行业解决长期存在的财产确权难题提供“首都样本”。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全行业信托总资产规模约为27万亿元,同比增长24.52%,信托行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子行业之一。但从全国来看,目前信托业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托登记制度,这既不利于规范信托产品的信息披露,也不利于信托财产权属关系的认定和信托产品的市场化流转。因此,业内专家认为,北京地区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的试行,已经迈出了进一步盘活我国近30万亿元信托资产的重要一步。

图/我国信托业历年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速及环比增速的情况(来源:中国信托业协会)
据北京金融监管局介绍,围绕试点工作,下一步将持续加强政策支持与业务指导,鼓励辖内信托公司积极参与不动产信托业务,同时拓展业务场景,优化业务模式,充分发挥服务信托的制度优势和社会价值,在养老金融、财富传承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商务局、通州区、昌平区以及国投泰康信托、外贸信托的相关负责人共同出席了本次新闻发布会。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