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理论中原|刘刚:以“五基四化”为抓手推动高效能治理

□刘刚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建引领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持续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五基四化”为抓手,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筑牢坚实支撑。

坚持党建引领,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在建强组织、管好队伍、完善机制、强化保障上持续用力,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

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制定和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实施强基固本三年行动,连续开展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常态化组织“逐村观摩、整乡推进”,深入推进“五星”支部建设,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运用兰考“六步工作法”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有效推动了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村(社区)普遍设立党群服务中心,落实干部轮流值班、服务承诺等制度,基层组织服务群众能力普遍增强。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贯彻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推进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的组织体系。全省搭建了4万多个治理网格,配备网格员、楼栋长等人员超50万人,与4.9万个社会组织、1400万名志愿者共同汇聚成推动基层善治的磅礴力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三零”创建,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河南一域之稳定为全国大局稳定作出贡献。

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基层干事创业生态持续向好。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持续规范村(社区)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实行“减县补乡”改革,累计向乡镇(街道)下沉编制7.5万余个,下沉人员5.8万余人,破解乡镇“工作多、任务重、人手少”困局。制定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若干措施,全省3.6万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下沉基层,成为增强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力量。

推进“五基四化”,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支撑

全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对加强基层高效能治理作出明确部署。要以“五基四化”为抓手,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治理做扎实、把基层政权巩固好,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坚强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处在党的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既是确保党对各方面工作全面领导的组织支撑,也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工作支撑。河南有24.46万个基层党组织、617.6万名党员。要聚焦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抓牢抓实农村、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这两个“基本盘”,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提质增效,深入推进新兴领域党建攻坚,坚持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同步推进、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协同发力,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锻造硬核骨干队伍。基层治理的主体是人。要抓住选育管用关键环节,以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建设,为基层社会治理充实新生力量。要针对社区工作者队伍配备不到位、网格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坚持全过程管理、全链条发力、全周期选育,健全岗位设置体系,下力气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基层治理骨干队伍。

加强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完善基层治理新格局。要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工作统筹和协同联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合力。完善协商民主嵌入基层治理的方式和载体,注重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画出凝心聚力最大同心圆。健全诉求表达、矛盾调处等机制,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完善平台、畅通渠道、创新方式,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

加强基层治理网格建设,实现精细治理、精准服务。网格是联系服务群众的基本单元,是精细化治理的有效载体。要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形成人员下行、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扁平化治理体系,提升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完善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制度,实行“多格合一”,提升网格应对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快速处置能力。

加强基层治理平台建设,强化数字技术赋能。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成为驱动基层治理模式变革的重要力量。要强化数字赋能,用好12345热线,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有效整合资源、系统融合机制、全面聚合力量,建设上下贯通、横向互联、条块结合的一体化信息系统和综合智慧平台,推动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线下治理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部门联动“一网协同”、基层治理“一网通管”。

走好善治之路,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基层治理是一项动态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带来的新课题新挑战,吸收借鉴兄弟省份有益经验,持续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聚焦乡村、城市社区、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行动,通过抓基层、打基础、固根本、强治理,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基层善治新路径。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最大的政治优势。要坚持强基固本,紧盯组织覆盖空白点、作用发挥薄弱点,统筹推进各领域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压紧压实责任,完善体制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使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要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问题,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坚持系统协同高效,构建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要转变思维方式,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要把更多力量和资源向基层下沉,完善基层治理平台,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汇聚社会力量,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要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建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