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播客正当时,听觉文化在复兴

近日,陈鲁豫在播客节目《岩中花述》中与李翊云、蒋方舟、刘乐等女性嘉宾的一系列对话引发关注。

人们在关注相关内容话题的同时,也注意到播客正在“占领”自己的耳朵。除了陈鲁豫和《岩中花述》,诸多文化名人在播客App开设自己的节目,一些出版机构也布局播客领域,形成以声音为主的文化矩阵。

声音似乎正在“进攻”我们的碎片时间,争夺稀缺的注意力。有观点认为,这是一场方兴未艾的“耳朵经济”,但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听觉文化的复兴,是人们对感官失衡的一次纠偏,是对视觉独占时代的一种抵抗。

进军播客领域

近日,陈鲁豫在播客节目《岩中花述》中,与李翊云、蒋方舟、刘乐、陈果、小鹿、七堇年等女性嘉宾对话,屡屡于社交网络引发热议。很多网友因为其中高质量的内容而打破了对陈鲁豫在之前电视访谈节目中的偏见,也有很多网友根据话题寻找到这个播客节目,成为它的听众。

截至记者写稿时,《岩中花述》在播客App小宇宙上的订阅量已经近百万。而且这档播客节目由来已久,思文、祝羽捷、毛尖、田晓菲、陈英、詹青云、何雨珈、吉井忍、七堇年等诸多深受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喜爱的人文艺术领域的嘉宾,都曾在此与陈鲁豫对话。

电影《好东西》海报截图

除了陈鲁豫和《岩中花述》,许多文化名人也在播客领域驻扎。梁文道、许知远、洪晃等皆在小宇宙上开播节目,与网友分享经历和观点。小宇宙上还有许多时常被网友在社交网络上提起的播客节目,比如《展开讲讲》《随机波动》《西西弗高速》等。

作为播客聚集地,小宇宙上的节目当然不是局限于文化领域。在小宇宙首页的搜索框中,默认的关键词中有“关税”“黄金”等,与当下大众关注的热点紧密相关。网友还会发现,他们之前在微博、公众号等领域熟悉的意见领袖,有许多也在播客开辟新阵地,比如花总主持的访谈类播客《开腔》、明月odette和游识猷主持的《果壳时间》、沈奕斐和商建刚夫妇的《沈奕斐的播客》等。

不只是社交网络上的个人意见领袖,一些出版机构也在播客平台上开设声音类的节目。比如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除了在播客平台开设栏目,还推出了“看理想”App,以声音的形式重新整合自身丰富的出版资源,实现了声音和文字之间的有效联动。之前该文化品牌出版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这套书,原本就是来自“看理想”App一套音频节目。上海译文出版社则在其服务号译文CLUB上开设“译文有声”栏目,解读文学相关热点,分享有声书,而在这之前,上海译文就曾在图书的宣传推荐中联合多档泛文化类播客,推出相关主题播客节目。

有意思的是,《岩中花述》的嘉宾之一何雨珈,其实也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君幸食》《鱼翅与花椒》《东北游记》等作品的译者。另外,她也有自己的播客节目“绕城外”。

近年来,一些较早出现的音频分享平台也尤其注重播客这一门类的发展,将其视为内容创作新蓝海,比如喜马拉雅、蜻蜓FM等皆在播客领域有所建树。而豆瓣、网易云音乐等也已开设播客频道。

播客走向大众

许多收听《岩中花述》的网友发现,陈鲁豫会在这档音频节目中进行一些画面的补充描述。比如在与自由译者何雨珈的对话中,陈鲁豫在节目开始分享了自己与嘉宾不同的地理坐标。陈鲁豫说,在录制这期节目的此刻,她在北京,而何雨珈在其位于成都的书房里。她继续向听众介绍,她们是在一个周末的傍晚进行这场对话,北京这天的天气非常好,阳光灿烂。何雨珈接话,成都也是一个有云朵飘浮、阳光照耀的好天气。在与田晓菲的对话中,嘉宾田晓菲则是在波士顿。

由此可见,播客节目制作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它以声音呈现为主,不必为镜头画面花费精力,与之同时,也节省了嘉宾往来的时间、交通等诸多成本和不便。这或许是诸多意见领袖进军播客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对环境、技术的要求不像视频要求那么高,制作相对简单,成本压力更低。

传播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周海宁认为,播客在内容方面也更加灵活,它不同于一些视频节目会受到很多限制,表达门槛会更低一些。

目前,播客的内容兼顾小众与大众,既有行业信息的分享,也有对公共事件的讨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不逊于当前流行的中视频。另外,因为它的制作相对更加简单,因此表达也会更加及时。另外,在一些访谈类播客中,由于没有面对镜头的形象压力,一些嘉宾的表达反而更加流畅和深刻。

电影《好东西》海报截图

但对听众来说,喜爱播客还有另外的理由。很多听众其实是在上下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收听播客,既能获得有价值的内容,也不耽误欣赏路上的风景,如果是刷短视频的话,眼睛看着视频就不能看着窗外,会错过一些东西。除了通勤时间,播客在听众的业余时间也能找到适应场景。有人在家也会打开播客,把它作为一种背景音,不耽误手里忙别的事情,而当想要认真收听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声音比视频更能使人集中注意力,让大脑思维也跟着动起来。

许多家长还会给家里的孩子推荐一些有声书,或者让孩子从小就利用电子设备在“听”故事。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减少孩子的眼睛使用时间,一方面能够保护视力,另一方面也尽量阻止孩子沉迷于短视频。

听觉文化在复兴

前不久,《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发布。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91亿人,同比增长1722万人,增长率为1.6%,网民使用率达98.4%,其中,我国网络音频用户规模为3.35亿人,同比增长340万人,网民使用率为30.3%,网络音频以“声音陪伴”嵌入用户日常生活工作的缝隙。早前,喜马拉雅联合日谈公园、益普索发布的《2024年播客行业报告:耳朵时间就是现在》也显示,播客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新兴媒介,深入用户的日常生活。

周海宁分析,无论是播客还是有声书,它们作为一种声音陪伴,解放双手,也解放双眼,只占用人的单一听觉,还会让人觉得一段收听时间是属于自己的独享时间。刷短视频既需要动手,也需要用眼,它占据了人的视觉和触觉。另外,很多人会在声音的伴随下入睡,如果是睡前刷短视频,可能会出现的场景就是即便很困了,依然想要看一个短视频再看一个短视频,也就是说,人的视觉很容易被短视频捆绑。周海宁解释,视觉是把视线往外拉,让人去追赶这个世界,而听觉是把声音往内收,收进耳朵,收进心里。

在周海宁看来,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也为播客等音频传播形式的兴起提供了一定条件。尽管当下人们在互联网上看各种视频,但是能够进入驾驶空间的依然是各种有声App。相较于广播,人们可以在这些App里主动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内容。在他看来,在有些方面,声音比视频更具有互联网气质。他说,互联网具有“遍在性”,也就是说无处不在,比起视频,声音的无处不在更容易也更彻底。

周海宁认为,播客或者其他有声App的兴起说明听觉文化在复兴。他解释,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而且强调感官的平衡。如今人们对播客或者其他音频的追捧,正是媒介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一种自身的纠正,纠偏人类视觉和听觉的不平衡。他说,在短视频时代,视觉独占,听觉失衡,而人会对媒介的偏向进行自我调整。

记者:江丹 编辑:徐征 校对:李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