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买芦笙的话得等等,订单都排到三个月后了。”
春日清晨,黔东南州黎平县地坪镇滚大村培利苗寨传来悠扬的芦笙调,省级芦笙制作非遗传承人陆良福一边精心打磨一支九管芦笙,一边回答游客问询。
培利苗寨被誉为黔桂接边地区“芦笙第一村”,芦笙制作技艺精湛。捧着“金饭碗”不能饿肚子,滚大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周边村寨规模化发展芦笙产业,实现合作社年产值超600万元。

滚大村党支部书记滚志圣的工作本上清晰地写着:100多个工坊年产芦笙2万多把,带动5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
靠种植制作芦笙的苦竹,村民陆油生这些年钱可没少挣。“我家种了5亩多,一年挣这个数不成问题。”陆油生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指,比出一个“八”字。
地处苗岭深处的地坪镇资源丰富: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匠心独运的传统技艺、随处可见的绿水青山……这些年,围绕让“资源”变“资金”,地坪镇党委政府通过产业升级与文化赋能双向发力,硬是在山中“淘出”了一条“竹间、指尖、叶间”三产同兴的路子。

距培利苗寨8公里的新丰村,苗族妇女何闹福正坐在廊檐下赶制订单。两年前,还是靠丈夫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家庭主妇,如今已是拥有510个粉丝的“指尖经济”带头人。
“一整套苗服要卖上万块钱,比一头牛还划算,现在绣朵花就能换孩子的学费。”曾经散落山间的银饰纹样如今化作直播间里的抢手货,何闹福的致富门路可是找对了。

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地坪镇深挖镇域内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这一资源,推动零散刺绣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目前全镇有50多家刺绣店,带动200余名妇女每年多挣1万块钱。”妇联主席石庆迪告诉记者。
“抢手货”不仅在指尖,还在一座座山间。
海拔720米的山峦,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70%森林覆盖率的生态屏障,成就了地坪茶叶清香可口、氨基酸含量高的独特品质。

“一芽二叶展开的时候才能摘,轻轻一捏,迅速一提,不要用指甲掐。”4月7日一大早,归白村党支部书记吴本贤挽起袖子钻进茶园,一对一叮嘱乡亲们注意事项。
依托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地坪镇多次组织党员干部、种植大户到周边省(区)学习种植技术,采取“党支部 村级合作社 基地 农户”模式,动员农户种植四季可采的“福云六号”茶叶,建立“本地茶厂+广西茶厂+农户”产销方式,4家加工厂年加工茶叶70余吨,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千万元。
小小“绿叶子”变增收“红票子”。归白村茶农的收入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茶农吴道龚的笑脸就是最好的证明,“我家种了11亩,一年四季都在卖,去年光卖茶青就收入11万元。”
从竹间笙歌到飞针走线、叶间茶香。在地坪,民族技艺焕发新彩,手工艺品畅销市场,7000亩茶园带动2000余户群众增收,业兴民富的故事还有很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编辑 晏惠轩
二审 孙蕙
三审 张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