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学老手艺 修复旧时光 95后书画修复师俞明锐的工作视频成网友“解压助眠神器”

一幅发霉破损的书画、一张破成碎片的地契、一套被老鼠撕咬的元代族谱……95后书画修复师俞明锐用他的一双巧手,让这些历经岁月的老物件重现原貌。正如网友所言,“画师是历史的记录者,修复师是历史的传承者。”

26岁的俞明锐是一名职业书画修复师,也是一位UP主,他将自己修复工作的过程拍成了无数网友的“解压助眠神器”。视频里,他穿着一件黑色T恤,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面前的红色操作台上平铺着一张被水浸透的破损画作,他弯腰俯身,用手指指腹小心翼翼地轻搓背面,再拿着排笔温柔地洗去岁月沉积下的污垢……俞明锐常说“书画修复师是以命换命的工作,用自己一生的时光去换几百张画的寿命”。如今,他愈发体会到自己的工作意义非凡,他修复的不仅仅是一个老物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更是文脉延续的关键纽带。

为考古学家许宏修复少年时的画作

一幅时隔40余年的画作,促成了中国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原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队长许宏和俞明锐的第一次会面。

2024年12月的一天,许宏在家中翻出一幅17岁时所作的国画《展翅》,画的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落款时间为1980年春。那是他在高考前夕所作。40余年过去,画纸上已满是岁月的痕迹,画面有折痕,有图钉印,也有蛀虫留下的齿印。

俞明锐的任务就是将许宏的这幅少年之作修复如初。“这幅画作使用的宣纸和墨水质量较差,纸张折痕较多,画面破损有洞且正反面都贴有补丁。现在纸张发黄,许老师在作画时画错涂改的白色痕迹也愈加明显。”由于画纸和墨水质量较差,无法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而修复工作需要水洗,墨水可能会扩散外溢。所以俞明锐计划先为画作固定墨色,然后再试图去除画作上的涂改痕迹。

没想到在与许宏沟通修复方案时,这个想法几乎被全盘否决。“许宏老师身上有一种考古人的执着,他不想让我对这幅画做过多的修改,他想把修改痕迹等全部留在这幅画上。”而俞明锐在为客户修复画作时,通常会更加注重提升画作的品相,这与文物修复“修旧如旧”的最小干预原则完全不同。

与许宏见面后,俞明锐对这幅画有了更深了解。许宏自幼跟着舅舅学画,虽然没受过系统指导,却学得非常用心,上高中前还在县文化馆参加过美术班。他此前画作大多送给了街坊邻居,唯有这幅画,他带到大学并留存至今。由于当年画画买不起好纸墨,也没钱刻章,连印章都是画上去的。虽然画作粗糙稚拙,却也是他绘画的“巅峰之作”。“许宏老师曾开玩笑说,如果他当时选择了国画,中国或许会多一位画家,少一位考古学家。”

俞明锐说这次见面,他发现许宏依旧年轻有活力,“许老师是最早在中国互联网冲浪的那一批人,我还没有手机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玩网络、写博客。”

在俞明锐的身上,许宏似乎也看见了年轻时的自己,同样是不善言辞的“i人”,却在聊起自己的工作领域时侃侃而谈,在工作上倾注热情与执着。俞明锐总结了自己与许宏的共同点:都喜欢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许老师曾对我说,只要你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钻研出自己的绝活,就不愁找不到工作,不愁没有饭吃。”

修复也是修心 在循序渐进中完成自我修行

走上书画修复这条路,对俞明锐来说,是一场意外。他坦言,自己是个美术生,能报考的范围有限,最终他通过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考核。2017年,他带着对上海的憧憬,走进这座中国首个开设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本科的高等院校,这里有很多老师都来自上海博物馆。

在众多专业中,书画修复算是冷门。在读这个专业之前,俞明锐对书画修复了解并不多,学了一两年后,他渐渐喜欢上书画修复。在学校,俞明锐要先学习书画装裱,大四才开始学习修复技艺。

“书画修复有很多前置条件,装裱就是学习书画修复的必经之路。”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俞明锐认为学装裱是在锻炼修复师的基本功,培养自己对纸的感觉,如此才能拥有对一张画的敬畏心。初学时,考虑到有很多高难度步骤在装裱时只能练习一次,学习起来效率太低,俞明锐就把装裱过程中的高难度步骤拆解开来,反复练习。他记得装裱的第一个实操课就是刷纸,需要将两张薄薄的宣纸合在一起,刷上浆糊,拿着棕刷不停地刷洗纸张。而宣纸薄如蝉翼,沾水后变得极其脆弱,拿着棕刷的手稍一用力,纸张就会破损。为了精准拿捏书画修复的每一个动作,俞明锐用起了笨办法,他整整刷了一刀纸(100张),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刷纸的感觉以及纸张在不同潮湿程度下的状态。

大三时,急性子的俞明锐再也按捺不住了,他跑去找学长学姐请教修复技艺,并从学姐手中买到了一幅破碎成片的日本画作,借此进行修复练习。由于他并未系统学习书画修复技艺,修复成果不太理想,画芯被严重破坏,裂缝和全色也没有做到位。那张画他一直保存到现在。俞明锐坦言那时他对修复难度没有概念,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其实那幅画的难度不算低,除了破损,中间还有很多裂缝,即便现在让我重新来修复,可能也要花很多时间。”

“一张传统的书画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绘画的宣纸叫画芯;画芯背后用浆糊黏合的纸叫命纸,起到加固保护画芯的作用,它的好坏关系到一张画的寿命长短;裱件整体再覆盖由两层纸构成的覆背纸。”分析过书画的基本构造后,俞明锐又提到,书画修复有四大步骤,分别是洗、揭、补、全。拿到一幅破损的古旧书画后,修复师需要先评估书画的状态,再用热水或合适的清洗试剂对书画进行清洁处理,去除画作表面长期累积的污垢、灰尘、霉斑等。清洗过后,就是最为关键的“揭命纸”步骤,要将装裱书画原本的裱褙层从本体上小心揭取下来。而“补”的过程就是对书画上存在的破损、残缺部分进行修补。“全”是书画修复的最后一步,也称“全色”,修复师需要针对书画上因褪色、掉色、残缺等原因导致色彩不完整的情况,按照原作的色彩风格及色调等适当补色、添色。

“书画修复不仅需要细心,更多时候需要的是耐心和等待,要等霉菌消除、纸变干,这些急不来的。”俞明锐回忆当初自己在面对修复工作时总是性情急躁,屡屡出错,也因此导致整个修复工期延缓。正如网友留言“修复也是修心,在循序渐进中完成自我的修行”,俞明锐也在不断地磨炼心性,如今有了足够的耐心去完成更艰苦的修复工作,“有句话叫‘慢就是快’,一步一步来不出错,就是最快的方法。”

大学时开始发布视频 让更多人了解书画修复技艺

在众多专业中,书画修复算是冷门。当初俞明锐所在的班级有40多位同学,如今从事相关领域的仅有七八位。

毕业后,俞明锐的同学中有人彻底转行,也有人进了博物馆、拍卖行,甚至考了公务员。谈及自己为何能坚持下来时,俞明锐说,原本看到学长学姐们的就业情况后,自己也曾动摇过。但大二那年,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点。

那时俞明锐刚开始尝试做自媒体,因为喜欢摄影,经常会在B站上发一些自制的旅拍Vlog,曾有一条视频有20万的播放量,涨粉将近2万人。考虑到外出旅游的频率不会太高,视频产量有限,俞明锐决定将镜头对准自己,他开始记录自己上课、学习修复书画的日常生活,从介绍常用的修复工具,到解释书画修复中“揭命纸”的技术原理,再到讲解书画保存和养护方法……渐渐地,他的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到书画修复这门古老的手艺。从大三开始至今,不断有粉丝留言请他帮忙修复书画,运营自媒体的收入正好解决了他的日常开销,俞明锐就决定在书画修复这条路上再试试看。

大四那年,俞明锐计划用修复一张古画和一条记录全过程的短视频来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为此他制定了详细的修复方案和拍摄计划,还邀请摄影系的同学帮忙拍摄。“他只有一周时间来帮忙,导致修复的每个步骤都跟我预想的时间差了很多,我只能通宵完成修复工作。”那一周,俞明锐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他要赶在七天内完成80%的古画修复工作,整个人都瘦脱相了。

毕业设计作品的破损程度远比俞明锐想象中更严重。此前它已经被修复过一次,所以表面看起来相对完整,肉眼可见的问题只是一些碎片掉落、破损,还有20多个大大小小的窟窿,这些问题在俞明锐看来不成问题。但当他揭掉命纸开始修复时,才发现古画上的窟窿高达200多个,比预估的数量多了十倍,修复难度也随之加大。囿于拍摄时间限制,修复质量并没有达到他心目中的标准,但好在最终顺利毕业。

“当时我就一个想法,如果以后不再继续从事这个专业了,那至少能留下代表我大学水准的一条视频作为留念。如果以后继续从事本专业,那么我大学四年达到的书画修复水平一定不是我的终点,而是我人生的新起点,我以后一定能修得更好。”一向喜欢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俞明锐终于把自己说服了,他如释重负,内心不再纠结毕业设计作品的修复质量。

书画性命全关于揭 揭命纸相当于给书画换心脏

俞明锐是一个爱冒险、爱钻研的人,他在学校时就已经把书画修复过程中可能出错的环节都试了一遍,所以在工作时,他才将修复的每一个步骤都做到极致。

大二时,俞明锐尝试修复一幅霉斑严重的书法作品。他用药水清洗修复,但因为是新手,尚未掌握好各种化学成分的配比,导致霉斑虽然清洗掉了,但药水的浓度致使纸张也被误伤。而且由于药水浸泡时间过长,原本固定的墨迹向周围微微扩散开,整个字体都“胖”了一圈,最后只能在扩散的地方继续清洗,让溢出的墨迹尽量减淡。

还有一次,俞明锐在修复一幅画时,忘记在大漆桌子上铺垫隔离纸,结果画芯破损严重,最后粘在桌子上再也无法挑起。类似这样的修复问题只要出现过一次,俞明锐不会让自己重蹈覆辙,他不断告诫自己修复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步骤,最终也会影响到整体效果。

在问及修复过程中哪个步骤最难时,俞明锐思索片刻后严谨地说道:“从概率上来看,最难的应该是揭命纸,有一句话叫做‘书画性命全关于揭’,揭命纸相当于给书画换心脏,它比较危险却又很重要,操作上稍有不慎就会毁掉画芯。除了揭命纸,最影响效果的是清洗过程,客户收藏的书画会有各种霉斑或者油渍,通过次氯酸钠等化学试剂能有效去除,但一些不常见的污渍比如红霉、黑霉或者记号笔等都较难去除,如果去不掉就永远留在画上了,会比较影响书画整体外观。”

很少有人知道书画修复也是一门“靠天吃饭”的手艺。室内湿度控制在45%到65%之间,是修复书画时最理想的工作环境。俞明锐解释,空气湿度会直接影响纸张的状态。修复结束后要将书画贴在墙上晾干,如果空气湿度过大,书画晾干后表面略显不平整;湿度过低则会导致晾干速度过快,画作内部应力过大,纸张内的植物纤维会承受不住拉力而崩裂,那就意味着一切要从头开始。

“除了天气和湿度,工作室的朝向也很重要,既要采光充足,也要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到画上,防止对古画产生损害。”

修复的不仅仅是一个老物件 更是文脉延续的关键纽带

毕业后,俞明锐留在上海,在学校的工作室帮老师修复书画,2022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几年来,他修好了将近40件老物品,有霉斑重重的书画,有被老鼠啃食的古籍,也有残缺不堪的地契……

俞明锐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修复,是一位粉丝寄来的一套从元代开始记载的族谱,一共四本,每本130多页,受损最严重的一本甚至破损成渣,无法打开,其他几本也同样遭遇虫蛀或老鼠撕咬等。四本族谱连同破损的木盒一起寄到了俞明锐的手中,他和师傅及其他两位同学共同参与,将每一页拆解下来逐一修复,四人耗时小半年才完成这套族谱的修复工作。

“书画修复和古籍修复虽都是纸质类修复,但二者的修复理念区别还是蛮大的。书画修复有洗揭补全四大步骤,但古籍修复很少会用到‘揭’和‘全’这两个步骤。”俞明锐解释,一本古籍最大的问题是虫蛀,补洞才是修复的重中之重。至于全色更不可能,因为修复师并不了解它缺失掉的信息到底是什么。“修复族谱有一种锱铢必较的感觉,每一个有字的碎片都想拼进去。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代表的却是一个人的一生,也是这个人在这世间走过一遭的唯一证明。”

修复这套族谱时,师傅的一席话也曾深深触动了他:“还好这本族谱到了我们手上,不然它可能会继续遭受鼠啃、虫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彻底消失,这些名字也将随之湮灭于历史长河。”那一刻,俞明锐才体会到自己的工作意义非凡,他修复的不仅仅是一个老物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更是文脉延续的关键纽带。

AI对修复行业是助力而非代替

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如今透过俞明锐的镜头,这个小众又冷门的技艺渐渐为人所熟知,网友们也通过他的科普,了解到书画修复技艺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俞明锐发现,并非是年轻人不愿意学这些传统手艺,而是他们压根不知道有这样的专业存在。

现在,俞明锐成了不少学弟学妹们高考时申报这门专业的引路人,经常有学生向他咨询专业情况和工作前景,有不少人在他的影响下开始关注并投身于书画修复行业。俞明锐愿意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帮助,但每每有人在咨询时问及 “就业”,俞明锐二话不说直接“劝退”。在他看来,对于书画修复这门传承千年的技艺而言,大学四年的学习只是刚刚入门,真正的深入学习与修炼是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磨砺。“这是用爱发电的行业,若真心喜欢修复事业,必须要得到家人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双重支持,才能有机会继续干下去。”

“如今书画修复行业里像你一样的年轻人多吗?”俞明锐坦率回答,当下老一辈手艺人仍旧是修复领域的中流砥柱,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进这个行业,他们用自己的兴趣和热爱推动着修复行业的进步,用年轻人的方式延续着老一辈们的使命。

“比如爆火的DeepSeek,它对我们的修复工作而言,是助力而非代替。”俞明锐解释,之前接单时遇到地契、恩贡等老物件的修复需求,他需要先去搜集资料,了解它们具体的年代信息,但网络信息繁杂又难辨真伪,费时费力。而AI却能快速整理出一份思维导图,不仅详细阐述了它的来源、年代等信息,还能指出与之相似的其他不同物件,信息获取速度更加快捷,内容也更清晰明了。

从事书画修复行业四年,俞明锐愈发觉得自己肩上责任重大,虽然修复的都是一些民间文物,但对他而言同样意义非凡——一幅幅古书画历经百年、千年仍能得以代代相传,背后必然离不开无数修复师的努力。“虽然在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我们的名字可能不会留下,但帮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却是我们实实在在地在做的事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静

编辑/汪浩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