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东淀(《水经注》《新唐书·志》都记载说霸州有大小诸淀99个。清高宗·乾隆在霸州《淀神庙碑记》中说:“西淀之大,周300余里,概州一,县四。东淀尤大,周400余里而多,概州县七,其为薮泽也广”)至民国,东淀大苇塘,因上游河沙淤积,逐步缩小,西起靳家铺,东至杨芬港,总面积还有270多平方公里。抗日战争时期,东淀大苇塘成为保护冀中地区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天然屏障和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根据地与指挥中心。从1942年起,先后有冀中十分区机关、十地委机关、《冀中导报》、分区“火线剧社”,邻近十多个县的党政机关、分区部队、各县的县大队、区小队,分区兵工厂、电台……总计3000余人先后进驻大苇塘。

位于菡荚地村北的沙土坑,至今仍保留水苇相融的景象
1941年夏,日军以绝对优势兵力,进行铁臂合围、梳篦拉网大扫荡,十分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各县区的党、政、军、群组织遭到严重破坏。l942年9月,晋察冀军区十分区司令员刘秉彦、政委邝伏兆等率分区、地委机关和部队先后在大苇塘深处的菡荚地建立营地。

菡荚地村苇塘,是东淀地区保留下来不多的几块苇塘
当时在东淀大苇塘周围住有5000多日伪军,敌人每隔500米修一岗楼,并实行了“1日3伪”(l个日军配3个伪军)、“l伪3夫”(l个伪军配3个民夫)的铰链式封锁。为坚持苇塘斗争,我军派出30余人的小分队,冒着大雨将顽固不化、通敌叛国的胜芳镇伪镇长薛文彬活捉至大苇塘,迫使亲属向抗日政府缴粮纳款。附近村庄的豪绅地主听到此消息后,由过去的不配合到主动送粮送款,使东淀大苇塘内我机关、部队的给养问题基本得到保障。

大苇塘根据地编辑的《冀中导报》封面
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敌人对十分区在大苇塘安营扎寨很是头疼,从1942年冬季起,他们用强迫民夫割苇、苇塘放火、向苇塘打炮等办法,直至动用2万多名伪军胁迫万余名百姓排成人墙,从四面向苇塘中心进攻。为保护人民群众,1942年11月下旬,我党政军机关被迫转移到二联县米家务(今雄县境内)一带,在苇塘只留下30余名战士与敌人周旋。到最后,敌人折腾了9天9夜,被我击毙200余人,却连个人影也没发现。
1943年端午节后,我十分区领导机关再次进驻大苇塘。有了上年的经验,这次对苇塘的建设、规划布局更加严谨,按照自然地形,划分了机关、部队的防区。
据史料记载:《冀中导报》在这里诞生,十分区《黎明报》在这里得以复刊,分区兵工厂、缝纫厂也在这里重新恢复生产,供给部在这里创办起了修械所,情报部在这里设立了电台。

大苇塘根据地编辑的《黎明报》
1943年大苇塘的情况与1942年大不相同,常驻苇塘的除机关、警卫部队外,其他轮流休整的、开会的、请示工作的,部队与地方干部来往不断。特别是全分区的大型会议,几乎把全分区的领导干部都集中上来,开上十天、半个月的培训会,更是不在话下。旷伏兆同志1943年春来十分区任政委兼地委书记后,6月开的第一次地委扩大会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大苇塘根据地编辑的《晋察冀画报》
1944年春季,十分区领导机关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转移到了二联县的米家务一带。东淀大苇塘在恢复十分区的斗争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菡荚地村为纪念十分区司令部所建饮水思源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