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鹏 通讯员 沈春梅
上午出险,下午收到理赔款,整个过程仅用了4个小时。4月9日,开封尉氏县生猪养殖大户王先生再次体验到科技为农业保险带来的便利。让数据“多跑腿”,让农户“少走路”。近年来,中原农险稳步推进数字化建设,不断加强农险科技运用,持续提升服务质效。
科技助力,4小时办结一起出险案件
王先生是开封市尉氏县生猪养殖大户。4月9日上午,王先生像往常一样到猪圈察看生猪,发现十多头猪死亡,立即通过中原农险的微信公众号提交理赔申请。9:51,系统自动识别报案信息并触发理赔任务派发,理赔人员半小时抵达养殖场,使用移动端理赔工具进行查勘,采集死亡猪只照片、耳标号码,无害化处理信息等资料,实时上传至理赔系统。同时,系统获取耳标信息,通过AI体重识别技术自动比对猪只体型数据,并结合体重大数据模型,精准计算赔偿金额。
得益于全流程线上化处理,理赔资料自动同步至后台核赔系统,AI智能审核结合人工复核,快速完成理算。当天下午1点58分,王先生的银行账户便收到了8600多元理赔款,全程仅用了4小时,而传统流程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
“自从保险公司去年上了新技术,出险后基本上3天就能收到理赔款。现在速度更快了,很多时候上午报案下午就能收到理赔款,科技手段真是太方便了!”让养殖大户感慨的技术,正是中原农险去年运用的嵌入依托尸重识别技术的全流程线上化理赔工具。该技术不仅可以减少理赔人员现场查勘时间,缩短理赔时间,提升服务效率,还有助于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保障标的安全。目前,该技术已经在河南35个县区推广应用。
生物识别,服务现代养殖业发展
除了尸重识别技术,中原农险在养殖业保险服务中使用的新技术还有很多,如牛脸识别技术,通过移动设备对每头牲畜的面部进行逐一采集,精准采集标的特征,为标的建立“数字身份证”。2020年至今,中原农险使用牛脸识别承保肉牛、奶牛、母羊、奶羊等牲畜15万余头。牛脸识别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防范不足额投保,还可以通过对死亡标的与标的身份库进行比对,快速分析是否为承保标的,对匹配成功的死亡标的自动理赔,对识别异常的案件提示预警,拦截风险。
除了牛脸识别技术,还有电子耳标。相较于传统耳标,电子耳标具备体积小、佩戴简单等优点,实现畜禽养殖个体标记和全程跟踪,有效核实保险标的数量和权属。2021年至今,中原农险累计为基础母牛、育肥牛及肉驴等21.7万头牲畜佩戴电子耳标。
而对于活泼好动、不便清点的家禽、肉羊等,中原农险则引入了智能点数、ORC识别技术,不仅能更快更准确地清点标的数量,还可以减少人员流动为养殖区域带来的疾病风险。此外,该公司还通过3S技术勾画厂区、采集养殖场舍空间位置及面积信息,为投保标的数量及空间位置的校核提供参考依据,解决了手工画图位置偏差大、标的数量不精准问题。目前,河南承保区域内落图率超过90%,内蒙古承保区域落图率达到100%。
对养殖户来说,只需要通过客户自助APP,实现数据自动回写、证件照片自动上传,就可以完成续保,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腿”、农户“少走路”。
“天空地”作业,服务农业生产
一张最新的“河南省2025年3月冬小麦长势遥感监测”图,按照颜色将河南18个地区的小麦长势区分了9个级别。图片显示,当前全省小麦苗情较好,长势最好的区域集中在漯河、周口和驻马店。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长势监测结果,为政府和农户提供农情信息服务农业生产,是中原农险开展“保防救赔助”服务内容之一,让农业保险风险保障不再局限于对作物生产“结果”的保障,而是转向对生产生长“过程”的保障,将风险管理前置。
据中原农险三农事业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更好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自主建设并持续迭代智慧农险系统,将承保理赔过程中信息采集、验标、出单、公示、缴费等多个环节优化至线上操作,逐步形成了“空”(无人机)、“天”(卫星遥感)、“地”(地面人工调查和移动信息采集)一体化作业模式,真正实现按图承保、按图理赔、按图管理,不断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承保理赔,提升作业效率和服务质量。
中原农险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继续致力于通过科技手段优化服务体验,进一步推动农业保险数字化转型,不断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