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学岛青年创新先锋队入围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名单

【来源: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房震在检查水冷磁体组装。

在合肥科学岛上,一座座形似“太空舱”的白色建筑静静矗立——保持着多项世界纪录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正让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成为吸引多项关键技术和现象基础研究的“磁力场”。

不久前,该院的高场磁体技术青年创新先锋队入围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名单。4月25日,记者来到科学岛,走进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科研团队,听他们聊自己的“追梦故事”。

创造强磁技术发展的“中国速度”

稳态磁场,这个听起来有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实则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而磁场越高,科学发现的机遇越多。作为现代科学实验最重要的极端条件之一,强磁场能改变一些物质的状态,放大新现象,能够更清晰地观察、更准确地测量。

房震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水冷磁体负责人,也是高场磁体技术青年创新先锋队的队长,他将强磁场的作用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就像手机信号需要基站覆盖,材料物理、化学合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尖端实验,都需要特定强度的稳态磁场作为‘实验底座’。”

2022年,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研制团队自主研制的混合磁体在26.9兆瓦的功率下产生了45.22T的全球最高稳态磁场,成为我国科学实验极端条件建设乃至世界强磁场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个数值意味着1平方厘米的横截面上,能承载相当于地球磁场90万倍的能量。这个强度足以让金属悬浮、让材料‘说话’。”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并未止步于此,2024年,团队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以42.02T的成绩,打破了2017年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产生的41.4T的世界纪录。

“现在,磁场强度每提升1T,都像在攀登珠峰。”房震表示,这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关键跨越,创造了强磁技术发展的“中国速度”。

在房震的记忆里,队伍也是那时从“突击队”更名为“先锋队”。他认为,突击是冲锋,先锋则是开路,这次更名时刻激励着他们不要懈怠,继续向前。

如今,房震带领的这支青年先锋队,进行了包括创新磁体结构、优化制造工艺、升级水冷磁体技术装备系统等十多项技术创新,为实现高场磁体性能提升贡献了重要的“青年力量”。

失败是常态,成功是难得

目前,由房震担任队长的这支青年先锋队共有33人,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共21人,承担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高场磁体研制任务。唐佳丽便是其中一员。

作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高级工程师、水冷系统负责人,唐佳丽已经“上岛”16年了。

谈起这些年的科研攻关历程,她觉得失败是常态,成功是难得。“但为了迎来成功,失败是我们必须踩稳的台阶。”

有一次,在混合磁体实验的前一天,磁体内的一个密封圈发生渗漏,机器异样的轰鸣声,让团队一下子紧张起来。经过20小时工作,团队完成检测、拆卸、加工、安装,终于赶在日出前顺利修复,并没有耽误第二天的实验。

那天凌晨4时,一群蓬头垢面但笑逐颜开的年轻人挤在磁体前拍了张照片,这张合影房震一直留在手机相册里。“没有人抱怨,没有人摆烂,所有人都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那一刻,好像突然理解了老一辈口中的‘科学家精神’。”

“青年应有改变世界的勇气”

相比于打破纪录和一系列荣誉,对于这群青年科研工作者来说,若是其他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能通过他们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观测到新现象、新规律,才是真正让他们自豪的事情。

房震介绍,目前,该装置已经运行超过66万个机时,为国内外200多家单位提供了实验条件,在物理、化学、材料、生命健康、工程技术等领域开展了超过3800项课题的前沿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与此同时,研发装置衍生的成果和依托装置研究产生的多项成果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如今,这支青年先锋队已经汇聚了高场磁体技术、材料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精密加工等不同学科方向,毕业于各大高校院所的青年人才。

房震告诉记者,20世纪末,两个诺贝尔奖都是借助于稳态强磁场所观察到的现象,或许未来某天,这里也会诞生我们中国科学家所获得的“诺奖”。“我一直鼓励他们,青年人就应有改变世界的勇气,做科研更是如此。”

江淮晨报-合新闻记者 汪涛/文 高勇/摄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