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读书正当时。”4月15日下午,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新京报社、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首都大学生青春读书会暨“文化名家进校园”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启动。记者了解到,首场首都大学生青春读书会的主题为“读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大学生们齐聚一堂,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
此次读书会旨在通过学生们的交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和创新能力,促进不同专业、不同背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为首都高校学子搭建一个拓展视野、结交朋友、共同成长的青春平台。
看细节、谈经历,从书中汲取前行力量
当天,大学生们就《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及习近平同志《论教育》等读本,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阅读感悟。

4月15日,来自北京十所高校的大学生们参与青春读书会,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收录了25篇访谈实录,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鲜活读本。在谈及这本书时,不少大学生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自讨苦吃”精神。“书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当任雅才老师带领学生去山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夜间虽然被蚊虫叮咬得浑身是包却浑然不觉时,习近平总书记会心地笑了。”北京师范大学2022级心理学部本科公费师范生孙梓耀提到了书中一个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小细节,“当年在延川插队时,习近平总书记经历的第一关考验就是‘跳蚤关’。艰苦奋斗、‘自找苦吃’知青岁月中的习近平同志是我们生动的榜样。”
“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2022级博士研究生龙瑞霖对书中提到的“自找苦吃”精神印象深刻,在其看来,“自找苦吃”并非胡乱吃苦、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目标、明确方向、主动作为、守正创新。要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在学生工作中锤炼服务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像总书记期待的那样,既多读‘有字之书’,更善读‘无字之书’,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青春回应时代召唤。”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习近平同志《论教育》这部专题文集收入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重要文稿47篇。作为教育领域的一员,大学生们对这本书感触颇深。“在我的哥哥姐姐中,上大学的人屈指可数,而我这代人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政策的受益者,我的班级中有80%以上的同学考进本、专科院校。”在谈及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相关内容时,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机械专业的研一学生季坤用一个简单的对比,分享了自己感受到教育的变化带给自己人生的影响。
书中的感悟,也支撑着大学生们不断向前。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王禄玺提到,作为一名外国语专业的博士生,自己将坚持互学互鉴,深入融入中外教育交流合作,努力成为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
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震表示,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大学生们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圈子”,摒弃固有观念的束缚,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新事物。与此同时,要主动对标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将个人的专业特长融入国之所需、民之所求,努力成为所在领域的行家里手。
实岗锻炼、乡村支教,大学生们走出书本、走进实践
记者注意到,在青春读书会上,大学生们还分享了自己走出书本、走进实践中的经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20级直博研究生、“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读书班代表张志强表示,阅读是青年人启智增慧的重要途径,新时代青年成长,不能以“实用主义”的心态只抱定专业书籍不放,更重要的在于从阅读中砥砺初心、明确方向。张志强表示,在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自己深刻领悟到只有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奋斗才有意义、人生的价值才能实现。
2022年,张志强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治国理政”实岗锻炼计划成员,前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策源地——福建宁德,在山区乡镇实岗锻炼。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基层实践,让张志强积累了对农业问题的兴趣,围绕农业转型理论开展的博士论文也有了明确的问题导向;有了对基本国情的把握,对于书籍、文献的选择就有了系统观念;有了对农业的具象认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在脑海中就有了现实对应,进行理论抽象时就有了守正创新的基础;有了对农民的真感情,就有了“文章不写一字空”的责任担当。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范宇翔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支教经历。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范宇翔用“以文铸魂 以教传薪”八个字总结了自己阅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一书的所得。“文化自信的树立,需要教育;民族精神的传承,更需要教育。”范宇翔介绍,自己在云南省一所山区中学支教时,将北京常见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读文言经典、读现代文萃,尝试用语文课独特的方式告诉学生:文化自信,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藏在每一篇课文的字里行间。范宇翔带领学生们成立读书小组、和学生们一起修改话剧剧本,逐渐看到舞台上发光的孩子们,见证着教育的“魔法”,也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研一学生古丽皮艳·艾尼完表示,在内高班就读的经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心底深深扎根,成为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后,更是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思想引领重任,“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刻关注着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为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从活动参与者到思想引领者,我努力用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更多青年,助力他们成长为有担当、有信仰的新时代青年。”
以书会友,把握青春时光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
“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书架就能看到他的思想和品味。这种阅读活动的机会很难得,让我们走出自己所在校园的局限,观察同辈青年人的精神世界。”在青春读书会的现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的在读博士生吕杨向同辈们分享了参加阅读活动的体会。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的在读博士生吕杨分享参加阅读活动的体会。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记者了解到,在2024年“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中,北京正式开启了“我爱上了一本书”首都大学生读书短视频征集活动,鼓励首都大学生通过拍摄短视频,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体验以及书籍的精华内容。吕杨拍摄的视频《声音的历史故事——》被评为了优秀作品。
吕杨表示,借助读书活动,自己得以和小时候在《百家讲坛》看到主讲嘉宾、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有了更多的接触,“赵老师告诉我,文史之学需要少数极其热爱的人去研究,而社会总需要更多的投身科学研究的力量。要一直保持阅读的习惯,越是变局之中,越能在历史中读出答案。”也是在阅读中,吕杨看到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的专业著述,在文字传递中感受到学说的传承、精神的传续。
当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宇蕾也在现场与大学生分享自已当年在大学校园的学习情况,她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论,“大家可以用它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思考世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指导中,都会非常有意义。”
同时,张宇蕾提到,期望学生们能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坚持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同时要联系实际学、知行合一学,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青春行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理想追求融入国家战略需求。也希望大学生们把握青春时光,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此外,还要积极参与读书活动,不只照亮自己,更要作为代表照亮身边更多同学。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