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医生强调:一旦切除胆囊,这5件事就别做了!别害了自己

在医院的外科病房里,老张刚做完胆囊切除手术不久。手术很顺利,术后恢复期间也没出现疼痛、发炎等明显不适,这让老张和家人都松了一口气。同病房的病友们也纷纷说,胆囊切除就是个小手术,做完就没啥大事了。老张心里也这么想着,觉得手术一结束,生活就能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该吃吃,该喝喝。

可谁能想到,几个月后的一次体检,却让老张傻了眼。体检报告显示,他患上了脂肪肝,这让老张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向来生活规律,怎么就突然得了脂肪肝呢?医生在详细询问了他的术后生活情况后,无奈地告诉他,这很可能和他胆囊切除后一些不当的生活方式有关。老张这才意识到,原来胆囊切除远没有自己想得那么简单。

胆囊,这个藏在身体里的小小器官,可别小瞧了它的作用。它可不单单是一个储存胆汁的小袋子,在整个消化过程中,它就像一个精准的 “节拍器”,掌控着消化的节奏。咱们正常人的胆汁,并不是随时都一股脑儿大量释放出来的,而是根据饮食的内容以及日常的节律,进行着精准的调控。胆囊在其中扮演着缓冲和控制释放的关键角色。打个比方,胆囊就像是一个水库,肝脏分泌的胆汁先储存在这里,当身体需要的时候,比如进食后,胆囊就会有规律地将胆汁释放到肠道,帮助消化食物。

但一旦胆囊被切除,这套原本精妙的系统就像被打乱了节奏的乐队,开始 “乱了套”。有的人可能运气好,术后短期内没出什么问题,可要是因此就掉以轻心,那就大错特错了。很多做完胆囊切除手术的人,都像老张一样,以为手术结束就万事大吉,依旧保持着以前的生活习惯,结果没过几年,各种健康问题就接踵而至。脂肪肝、胃食管反流、慢性腹泻、肠道菌群紊乱等病症纷纷找上门来,这时候再去医院检查,才发现这些问题竟然都和胆囊切除脱不了干系,可身体却已经无法回到从前了。

虽说手术成功解决了胆囊结石、胆囊炎这些原本困扰患者的问题,但不可忽视的是,它也打破了身体内原本稳定的胆汁调节结构。肝脏还在勤勤恳恳地正常分泌胆汁,可没了胆囊这个 “中转站”,胆汁就只能直接一股脑儿地流进十二指肠,再也没有了蓄积和集中释放的过程。

以前,在正常情况下,每当我们吃饭的时候,胆囊就会像收到指令一样,将储存的胆汁集中释放出来。这些胆汁就像一群勤劳的 “小助手”,它们能够乳化脂肪,把大块的脂肪分解成小颗粒,便于肠道吸收;还能激活胰酶,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但现在,胆囊没了,胆汁变成了 “随时流”,不管我们吃没吃饭,它都在不停地流。一旦我们吃了高脂食物,需要大量胆汁来帮忙消化时,却发现胆汁根本不够用。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可不是一两个简单的症状就能说清楚的。

就拿吃高脂食物后腹胀、腹泻来说,这是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有一位患者,术前饮食正常,从来没有过这种情况。可自从做了胆囊切除手术,每次只要一吃油炸食品、肥肉这类高脂食物,肚子就开始胀痛,紧接着就跑厕所腹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没了胆囊的精准控制,胆汁不能按需集中释放,它的乳化能力大打折扣。那些没有被充分乳化的脂肪,就像一群 “捣乱分子”,残留在肠道中。它们不但很难被肠道吸收,还会刺激肠道,引发渗透性腹泻。

长期这样下去,肠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维生素 D 和 K。维生素 D 对于维持骨密度起着关键作用,缺乏它,我们的骨头就像失去了坚固的支撑,变得脆弱;维生素 K 则与凝血功能密切相关,缺乏它,身体的凝血能力就会下降,容易出现出血不易止住的情况。有数据显示,胆囊切除五年后,接近 26% 的患者会出现维生素 D 缺乏,血钙水平下降,骨质疏松的风险也随之提升。

如果在这个时候,患者还继续毫无节制地吃油炸、动物内脏、肥肉等重脂肪食物,那无疑是给本就脆弱的肝胆系统 “雪上加霜”。要知道,胆汁是由肝细胞合成的,胆囊只是一个储存和调节释放的地方。现在胆囊没了,所有的胆汁都直接排出,一旦摄入的脂肪负荷过高,肝细胞合成胆汁的速度根本赶不上身体的需求,代谢就会陷入失衡状态。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肝细胞为了应对高脂饮食,只能持续过度工作,就像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迟早会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个胆囊切除术后的人都会得脂肪肝,但如果继续保持无节制的饮食方式,患上脂肪肝的风险就会成倍增加。中国肝病年鉴里有一组数据:在接受胆囊切除手术后五年内的随访中,32.8% 的患者发展为轻中度脂肪肝,而其中 75% 的人在术后前三年饮食未做任何调整。

还有一个常常被大家忽略的问题,那就是胃内容物反流。胆囊切除后,胆汁会持续不断地进入十二指肠。如果这时候幽门的功能不太好,或者本身胃酸分泌过多,就很容易形成胆汁反流。胃黏膜就像胃的一层 “保护膜”,但在长期受到胆盐刺激后,这层保护膜就会受到破坏,出现慢性炎症,甚至引发胆汁反流性胃炎。很多患者一开始只是感觉烧心,就像有一团火在胸口烧着;还会恶心,看到食物就想吐;时不时地打嗝,嘴里还会有苦味。

他们一开始都以为只是普通的胃酸过多,没太在意。可去医院做胃镜一检查,才发现是胆汁性反流。要知道,胆汁本身是碱性的,它在胃里不但不能中和胃酸,反而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如果没有及时处理,这种情况会进一步加重胃溃疡、胃黏膜萎缩,甚至有可能成为癌前病变的诱因。有研究表明,术后第一年内出现反流症状的人比例高达 29.5%,而这类人如果还继续喝酒、吃夜宵、吃辣、熬夜,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让症状几乎无法缓解,身体也会越来越糟糕。

有些人在胆囊切除术后,开始频繁地腹泻,尤其是一吃油就拉。很多人以为这是自己消化变好了,其实大错特错。这种腹泻并不是肠炎引起的,而是胆汁刺激肠道导致的分泌性腹泻。当胆盐浓度过高时,会直接刺激肠上皮细胞,让它们分泌大量的水和电解质,从而造成腹泻。长期这样,肠道菌群也会发生改变。原本肠道里有益菌占主导,它们能帮助我们消化食物,维持肠道健康。但现在,胆囊切除术后,肠道内拟杆菌、梭菌等有益菌种的丰度下降,而变形杆菌、肠杆菌科细菌等条件致病菌却增多了。这种菌群失衡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可不是一时的肠道功能紊乱,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微生态失衡,会对我们的消化吸收功能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在胆囊切除术后,会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虚了,浑身乏力,疲劳感明显增强,甚至免疫力也下降了。这并不是因为胆囊控制着免疫功能,而是胆囊切除后,整体营养吸收效率下降了。身体对蛋白质、维生素、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降低了。比如说,维生素 A、E 这类脂溶性抗氧化物,我们虽然摄入了足够的量,但由于吸收效率低,身体的抗氧化能力自然就下降了。再加上术后肠道菌群发生改变,短链脂肪酸的合成也减少了。而这些短链脂肪酸可是维持肠道黏膜屏障、调节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所以说,胆囊被切除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会带动整个消化吸收链条发生适应性变化。如果我们在术后还不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那就等于在等着这些隐形的变化慢慢演变成实质的病变。

还有一点特别容易被大家忽视。在胆囊切除后的一年内,如果患者继续保持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胆道通畅度就会下降。原本胆囊在一定程度上还负责调节胆汁黏度和胆道压力,现在胆囊没了,胆汁虽然在不断分泌,但流速却减慢了。再加上久坐、少喝水,胆道内的胆汁就容易浓缩,甚至有可能形成新的胆泥或胆道结石。有研究指出,术后三年内,约有 18% 的患者在肝外胆道出现泥沙样沉积,部分人还会出现胆总管扩张或继发性梗阻。所以,可别以为没有了胆囊,就没有结石风险了,胆道是一个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胆囊都已经切了,难道以后就得小心翼翼地活着吗?其实也不必如此,但有一点必须明确:胆囊切除意味着身体结构发生了变化,我们后续的生活也得做出系统性的调整。具体来说,就是不能继续高脂饮食、不能长期久坐、不能忽视腹泻、不能暴饮暴食、不能乱吃保健品。尤其是很多保健品,它们可能含有油脂类成分或者植物固醇,对于没有胆囊的身体来说,很可能是一种负担。术后我们真正需要补充的是脂溶性维生素、益生菌、促进胆汁流动的膳食纤维,而不是随意进补高脂肪类食品。

那么,如果胆囊已经切除了,肠道也开始出现腹泻、反流、吸收差这些状况,该怎么做调整,才不至于让这些问题演变成系统性代谢障碍呢?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重建胆汁的调节机制,二是保护肠道菌群和吸收系统的稳定性。我们可以通过分餐制,将食物分成小份,多次进食,这样能减轻胆汁一次性分泌过多的负担;采用低脂高纤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脂肪的摄入;增加每日摄水量,多喝水能促进胆汁的稀释和流动。

同时,补充益生菌,像市面上常见的含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的产品,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摄入可溶性膳食纤维,比如每天适量食用燕麦、菊粉、魔芋粉类食物,它们既能吸附胆盐,改善腹泻症状,又能作为益生元,促进有益菌的生长。针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问题,我们可以借助油性乳化剂来帮忙,不必完全依赖自然摄入。更重要的是,要定期监测肝功能、脂质代谢和肠道微生态,不要等到症状明显了才去处理。因为一旦身体开始给出反常信号,就说明调节已经跟不上了,而调节能力一旦崩溃,那就不是仅仅靠饮食就能轻易扳回来的事情了。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