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3分钟快速阅读一本书?AI能成为年轻人的新“阅读搭子”吗?

央视网消息(记者/杜安琪 剪辑/杨绎霏 ):2025年2月的某一天,网友温笛(化名)翻开了一本法国作家加缪的哲学论著《西西弗的神话》开始阅读,她觉得这本哲学书的内容有些艰深难懂。在她快要迷失在零散的段落和表达中时,温笛突发奇想:“如果是AI来读这本书,它能给我什么样的答案?”

于是,她将该书籍的电子版发给了AI,要求它梳理出全书观点和结构安排,并让AI从原文中分别挑选出一句话作为每个章节的核心。“AI给了我八股文式的答案。”温笛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AI是这样回答她的:“《西西弗的神话》围绕荒诞这一概念展开,深入探讨了荒诞的本质、面对荒诞的态度以及荒诞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

AI给出的这个长达几千字的回答,对温笛“理解这本书有了很大帮助”。虽然它的回答总是接近格式化的范本,但这次用AI读书的体验总体上让温笛感觉很不错,“通过自己写的提示词,可以整理出适合个人阅读偏好的读书总结,AI算是私人读书助理了”。

上海网友程恬(化名)也把AI当作了自己的“读书搭子”。在完整阅读一本书之后,程恬把她脑海中繁杂混沌的感受告诉了一款大语言模型。没想到AI不仅理解了她的想法,还把她的感受条分缕析地写得清清楚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引领着我去探索更多,不断启发我进一步思考”。于是,她在不知不觉中跟AI聊了起来。“与AI对话没有任何压力,它就是我的完美‘阅读搭子’!”

“阅读本身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是一种作者和读者之间跨时空的思想交流。在这个过程中,AI能够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煜晖表示,“大语言模型有很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能够综合书籍的内容和历朝历代读者对这本书的解释,迅速为读者建构出书中的主要观点、核心思想、结构逻辑,为我们获得认知结果提供了便利条件。”

李煜晖教授从事语文阅读教育多年,他认为学会向AI提问题非常重要,要让AI辅助我们去思考、研究、做事情。“没有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当他读到哈姆雷特这样一个很纠结、很矛盾,同时在生活中面临冲突的人物时,可能会看不懂书中的一些台词。”如果读者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可能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形成一份概述性的文献资料,“但是现在AI可以替我们完成这个工作,读者马上就能够得到想要的答案”。

“如果AI能总结一切,我们还需要自己读书吗?”

尽管AI能够帮温笛迅速“剧透”整本书的内容,但她始终认为AI不能代替自己真正阅读和感受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书中一些AI注意不到的小的论证或举例,总让她感觉自己“仿佛读到了作者的碎碎念和腹诽,从中窥见了作者产生的一点点微妙的情绪或思维过程”。她认为像这样的能给人带来惊喜的段落或句子会出现在哪里,AI是无法预知的,不同的读者获得的阅读体验也大相径庭。

“当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它的意义不仅是了解故事情节、作者的主要观点,还包含了思考文本意义的过程。”李煜晖教授向央视网《新闻+》记者表示,文学作品的美需要一边读一边品味。但是,当AI梳理出书中的核心观点之后,读者可能就不会再关注作品的表现方式和思考过程,“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那种慢节奏的对话,那种读书的时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优雅而缓慢的过程,可能就会被压缩。如果读者广泛依赖AI的解读,就会使读者产生思考的惰性,从而失去意义理解的过程和审美提升的机会”。

“如果我们只关注AI总结出来的一些关键词或者结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形成碎片化的阅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读者的思考能力,对深度阅读造成负面影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系主任贾积有表示。

此外,AI提供的信息和知识往往过于注重作品本身的内容、逻辑和意义,不太注重作品的表现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对读者精神上的启发。而在李煜晖教授看来,一个作家怎么说的,有时候比他说了什么更重要。他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举例:“苏东坡写西湖的时候只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西湖真美。”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是因为它的辞藻很美、想象力很丰富。“如果不读这首诗,不慢慢体会,直接让AI分析产出一大堆文学术语,那我问大家,它美在哪里?”

“AI作为语言处理模型,对书籍的意义理解的深度,如果100分满分的话,能达到10分就不错了。”李煜晖教授介绍,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包含三种意义:第一种是字典意义;第二种是语境意义,即文本在与前后句子和全文主题关联之后产生的意义;第三种是文化意义,即文本在历史文化语境中的意义,这种语言意义也是读书中最深层次的意义。“如果单纯使用AI来理解文本,恐怕语境意义就会流失一大半,文化意义也会流失很多。”

贾积有教授也对央视网《新闻+》记者表示:“现在的大语言模型在本质上还是概率模型,还不能保证它输出的内容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如果读者缺乏辨别能力,直接把AI生成的结果作为阅读材料,还可能会导致得出一些错误结论。

AI辅助阅读: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除了与AI交流读书心得,这届网友还尝试了各种利用AI读书的技巧。浙江网友林晓涵(化名)就曾让AI帮忙自己推荐书籍,“真的很方便,不用浪费时间自己去找了”。从2024年12月以来,她已经用这个方法找到了多本可以拓展自己阅读范围的专业书籍。“把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和想要查找的句子输入进去,AI就会根据输入内容推荐相似的书籍,我可以从中挑选感兴趣的作品。”林晓涵觉得AI推荐的书籍基本上符合自己的需求,“有的时候AI搜查到的结果不行,可以让AI再搜查一次,多提几个要求”。

不过,李煜晖教授并不推荐AI荐书这种方式。“AI不能代替读者作决策。每位读者感兴趣的内容、需要的知识都是不同的。”在他看来,寻找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自尝一尝。我们也是在读了很多烂书以后,才知道哪本书真好。”他建议我们多到图书馆走一走、看一看,随便翻开一本书读几段话,“可能就会找到自己的朋友”。

“在不同的场景中,AI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贾积有教授认为,在工作场景中,如果我们需要高效阅读一些工具书、专业书或者文档,可以借助大语言模型作快速的概括总结,帮助我们进行更广泛的阅读。但是,对于陶冶性情性质的文学作品,只利用AI作出的快速的概括总结来阅读是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和细节的。因此,他建议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量不要用AI进行快速阅读,“深度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对于一些经典书籍,不要说花3分钟就能读完一本,花3分钟能读完一句话就不错了。”李煜晖教授建议读者直面文本,首先阅读原文,在此基础上,产生问题和困惑后再去问AI。同时,读者要对AI生成的内容批判性看待,“偏重于知识和结论性的观点往往是可以采信的,但是由AI生成的推理分析过程不一定可以完全采信”。最后,读者要回归文本,看过AI的分析后再读一遍书,从文本中寻找印证。“AI辅助阅读是读书的一种手段,不应该错把它当成阅读的目的。”

(应受访者要求,温笛、程恬、林晓涵皆为化名)

来源: 央视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