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技智汇民意,赋能集体经济

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袁硕望 通讯员 乔女姣

云溪区松杨湖街道下辖5个社区、1个村,地处城陵矶新港区核心地带,深度融入港区发展大局。在服务港区建设进程中,街道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征拆工作。土地资源大幅减少后,街道面临诸多棘手难题:因土地资源缺失,集体经济发展遭遇瓶颈;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安置压力增大;港区发展吸引大量流动人口,给基层治理带来挑战。如何破局,成为街道发展的关键。

科技赋能:构建民意收集“双轨机制”

街道党工委以“科技智汇民意”为切入点,搭建“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民意收集与处理机制,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为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搭建智慧平台,架起诉求“直通车”。居民借助手机端,实时上传文字、图片、语音等各类诉求。平台自动生成工单,并迅速流转至责任部门,大幅提升了问题解决效率。

深挖数据价值,绘制决策“导航图”。借助大数据分析系统与AI语义分析技术,对平台留言进行热词抓取与深度剖析。经民意洞察,锁定失地农民“顾家难就业”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照料难”两大突出痛点。街道据此调整发展方向,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破局的核心任务。

开辟关爱通道,构筑特殊群体“暖心巢”。针对行动不便的居民和老年人群体,精心组织三长、网格员、群英组建“爱心敲门团”,每月定期开展“敲门行动”,面对面收集诉求,给予贴心关怀。

就业攻坚:打造增收“三维体系”

基于民意收集“双轨机制”锁定的就业痛点,街道党工委靶向施策,构建增收“三维体系”,全力实施就业攻坚工程。

强化供需互通,搭建就业“连心桥”。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库和劳动力资源库,对37家企业、4500名在册劳动力信息进行动态更新,精准匹配岗位。同时,通过组织现场招聘活动、居民微信群、短信平台、培训机构信息平台、劳务企业信息共享等多渠道宣传就业政策,推送岗位信息2000余条,助力近300名群众实现就业。

推动技能提升,打造就业“硬实力”。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街道通过前期深入的摸排调查,创新“点餐式”培训模式,开设两期叉车和物业培训班。本次培训突破传统,从“只管培训”转向“培训-考证-就业推荐”全链条服务,确保学员学以致用,顺利就业。2024年,叉车培训班20名学员中有6人持证上岗,物业培训班40名学员更是全员入职物业公司,技能就业转化率达100%,真正实现了技能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拓宽就业渠道,构建就业“新矩阵”。街道整合资源打造多元就业渠道,将菱泊湖社区服务中心旁空地改扩建为2122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为居民提供了60余个摊位就业岗位,既保障了民生又壮大了集体经济。将杨树港社区闲置教学楼打造成灵活就业基地,承接汇川技术有限公司电机生产业务,为失地农民和两地分居家庭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与留守儿童照料矛盾。此外,针对困难就业户,街道专门开发打扫小区公共卫生等13个公益性岗位,为他们提供了兜底保障。

资源整合:创新“1+4+5个1”发展模式

随着各项就业举措的深入实施,街道在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中发现不同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部分村(社区)依托灵活就业基地等项目,集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而有的村(社区)则相对滞后。

为改变这一局面,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推出“1+4+5个1”抱团发展模式。其中,“1”指街道牵头占股10%,发挥统筹协调作用;“4”表示项目所在村(社区)占股40%,激发属地参与积极性;“5个1”意味着其他5个村(社区)分别占股10%,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经过一段时间实践,该模式成效显著,孵化出绿色化工高新区工业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金龙小区松港物业公司项目、姜泊湖小区经营门店项目等多个集体经济项目。

2024年度,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12.3万元,超额交卷。该模式既降低了投资风险,又带动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在服务厂港、推动发展、促进就业与维护稳定之间,构建起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松杨湖街道凭借“科技智汇民意”“就业增收攻坚”与“资源盘活增效”三大有力举措,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双赢。

展望未来,街道将持续深化科技应用,拓宽民意收集渠道,推动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港区建设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劲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