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燕南 北京报道
5 月 8 日晚,工信部官网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公开征求意见,迅速引发行业与市场关注。其中,争议聚焦于在新能源车型中广泛应用的隐藏式门把手。作为一直以来被视为是新能源汽车 “科技美学” 的标志性设计,隐藏式门把手究竟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设计,还是营销元素?这一话题迅速引发热议。而在这场讨论背后,映射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深刻变革,以及消费者需求从功能满足向体验升级的跨越式迭代。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转型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中国成为全球汽车电动化及智能化转型“创新策源地”。这些巨变正持续影响并塑造中国汽车消费者喜好,并关乎未来5—10年全球汽车行业的技术发展、商业模式乃至竞争格局。什么才是消费者最需要的体验?新能源车消费趋势发展的发力点是什么?
在此背景下,《中国经营报》联合新浪共同发起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1570份,从消费者基本信息、购车行为、用车体验、售后需求及未来购车意向等多维度,深入剖析2025年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历史性转折,渗透率正式突破50%,进入“以电为主”的新阶段。记者发现,消费群体与产品结构的双重升级使得2025年新能源汽车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特点。26—45岁中青年群体(占比65.1%)成为主力,他们更关注技术体验与使用成本,同时,安全性、价格也都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逐步提高,但仍受充电设施、车辆性能、售后服务等因素制约。
安全与成本驱动决策 智能化需求分层显现
目前,消费者购车决策呈现显著理性化特征:安全性(85.67%)、价格(71.59%)和能耗成本(68.85%)位列关注因素前三。此外,售后服务(57.71%)、政策优惠(50.51%)、智能化配置(48.6%)、外观设计(48.15%)也成为了重要关注因素。同时,日常通勤是购车的主要用途。所有受访者中,62.48%的人选择购车主要是用于日常通勤,这表明购车需求与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
目前,使用成本低(72.36%)和政策激励(59.36%)成为选择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原因,另外,科技体验(53.18%)、环保理念(47.01%)、使用便利性(43.31%)、亲友推荐(12.1%)也成为了重要因素。
同时,政策变动会影响下次购车的消费者占比74.33%,其中观望政策的占比55.73%,转向其他能源类型的占比19.3%,坚决选择原车型的占比15.03%,无影响的占比9.94%,这说明政策变动对消费者购车决策也有较大影响。这可能反映出他们希望在政策稳定后再做出购车选择,以降低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71.53%的受访者认为价格透明度需要改进,这显示出消费者对售后服务价格的关注程度较高,也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购买决策。
另外,智能化配置呈现“高关注、低支付”特点:65.41%的消费者关注续航里程,53.18%期待科技体验,但仅13.25%愿意为智能化支付溢价。

据了解,目前智能驾驶正在进入普惠阶段,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度处于中立态度。有关数据显示,非常信任目前市场上宣传的智能驾驶技术的消费者占比9.17%,比较信任的占比26.82%,一般的占比39.17%,不太信任的占比19.24%,完全不信任的占比5.61%。
调查显示,购车预算11万—20万元(45.35%)和10万元以下(21.78%)的消费者占比较高,这与家庭年收入数据相呼应,反映了消费者的经济实力和购车预算的关系。同时,82.04%的消费者认为国产新能源有足够的优势,说明国产新能源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针对购车类型,下次购车倾向于纯电动的消费者占比27.45%,插电混动的占比23.95%,燃油车的占比13.82%,增程式的占比7.39%,视技术发展而定的占比27.39%,纯电动和插电混动是消费者较为倾向的能源类型。

在新能源二手车方面,考虑新能源二手车但需要电池健康报告的消费者占比30.7%,不考虑的占比60.89%,不确定的占比8.41%,消费者对新能源二手车的接受程度较低,主要担忧电池健康问题。
痛点待解:售后短板与续航焦虑
“充电桩维护不及时”“售后流程烦琐”“电池回收体系不完善,退役电池处理能力不足,存在环保风险”。有消费者对记者表示。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的当下,用户体验痛点正从“能否用上”转向“能否用好”。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充电桩维护不及时、新兴品牌服务体系不完善、电池回收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正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乘坐舒适性(4.05分)和功能易用性(4.05分)满意度较高,但维护成本满意度仅3.83分,成为用户体验的“短板”。
从需求侧看,80.13%的消费者看重免费保养,78.28%关注延长质保,显示用户对售后保障的强需求。但当前仅31.72%的车主购买过延长质保,反映出车企在服务套餐设计上仍需贴近用户。更值得注意的是,71.53%的用户呼吁“价格透明化”,65.8%认为“服务响应速度需提升”。
在售后改进环节上,消费者认为售后最需改进的环节依次是价格透明度(71.53%)、技术专业性(67.45%)、服务响应速度(65.8%)、电池检测/回收(67.26%)、原厂配件供应(55.48%)和其他(3.69%)。这说明有不少消费者认为服务响应速度需提升,呼吁价格透明化,电池检测/回收与技术专业性都要成为改进重点。
此外,续航里程也一直是车主关注的重点。调查显示,实际续航超出预期的消费者占比6.18%,基本一致的占比55.67%,冬季/高速缩水20%左右的占比38.15%,说明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仍有待提高。
在用车问题上,用车过程中遇到充电排队的消费者占比60.32%,电池衰减的占比55.41%,跨品牌充电兼容性差的占比38.34%,车机系统故障的占比31.4%,这些问题需要引起车企的重视。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的持续渗透离不开充电设施的发展。但在针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补能设施调查中,非常满意的消费者仅占比17.01%,基本满足的占比49.04%,数量不足的占比19.49%,分布不均的占比14.46%,说明充电补能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还在完善中,在充电时长方面,能接受单次充电时长≤30分钟的消费者占比37.26%,30—60分钟的占比41.15%,1—2小时的占比11.46%,不在意时长的占比10.13%,消费者对充电时长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但仍希望充电速度更快。
综上所述,2025年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呈现出以下趋势: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逐渐提高,国产新能源品牌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安全性、价格和能耗成本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充电补能设施和续航里程仍需进一步完善;智能化配置和智能驾驶技术的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挖掘;售后服务是消费者关注的重要环节,需要提高价格透明度和技术专业性;政策变动对消费者购车决策有较大影响;纯电动和插电混动是消费者较为倾向的能源类型;新能源二手车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消费者对电池健康问题较为担忧。
目前,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到“技术驱动”的转型,消费者需求从“能用”向“好用”跃迁。车企需在技术迭代、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上同步发力,方能在这场能源革命中占据先机。对于消费者而言,智能化体验的成熟与补能网络的完善,将使新能源汽车真正成为绿色、便捷、高效的出行选择。
(编辑:张硕审核:童海华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