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巩固文化主体性应警惕的几种文化思潮

【论点摘编】

在当今世界形形色色的文化洪流中,以文化帝国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等为代表的文化思潮,对我们巩固文化主体性造成了一定冲击。应厘清这些文化思潮的来龙去脉,从而消除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警惕文化帝国主义,破解其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侵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专有的社会形态和特定的发展阶段,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优先进入现代国家序列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经济优势和政治霸权,在世界范围内兜售商品和资本扩张的同时,加紧输出自身文化,从而巩固其在全球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文化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在文化领域的表现,西方少数霸权国家凭借其经济与政治优势,对其他国家开展有目的性的文化输出。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饱受外来文化冲击,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打着非暴力的旗帜,在文化领域进行价值观渗透,试图消灭“中华”的文化主体性而冠之以其他民族名号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前缀的张冠李戴对一个民族的冲击,可能会在根本上动摇该民族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的价值依托。因此,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务必破解文化帝国主义对“中华”的主体性侵蚀,要始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本位,自觉建构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挑战。

第二,警惕文化虚无主义,抵制其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消解。尼采曾指出:“虚无主义:没有目标;没有对‘为何之故?’的回答。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呢?——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的确,文化虚无主义意在通过否定历史事实、更改共同记忆的方式剥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我。如果一个民族陷入文化虚无主义的泥淖,那么必然会导致民族文化心理的空虚。由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极为特殊的历史境遇,曾经辉煌灿烂的文化在现代化变局中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摧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一度陷入迷失的境地,“中国文化究竟应该向何处去”成为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思索的难题。面对已经步入现代化的西方国家所展露出的强大力量,部分国人甚至产生了文化自卑的心结。在文化自卑者看来,既然中华本土文化无望超越西方文化,而外来文化亦难以真正改变中华民族,那就索性消解掉中华文化的价值。如此一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便无从谈起。因此,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必须旗帜鲜明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守护好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所创造的“文化”本身,尤其要守护好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这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生命之流与活力之源。

第三,警惕文化复古主义,祛除其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遮蔽。文化复古主义充满了对现代社会的不满与对古代社会的幻想,它的基本假定是历史倒退论和对现代化的简单排斥。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就意味着要绝对地继承传统,完全恪守本土文化价值,无条件拒绝一切外来文化。这实际上等于将自己的民族文化从现实世界中剥离出来,重新回到前现代的文化情境之中,进而成为“文化孤岛”。如前所述,文化主体性本来就是伴随着人类现代化的历史实践而体现其时代价值的。文化复古主义只能将中华文化主体性带回前现代的幽闭状态,而使中华民族距离现代世界愈来愈远。因此,在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过程中,要旗帜鲜明反对文化复古主义。我们要厘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复古主义之间的根本区别,如果一味沉溺在思古之幽情中而拒斥现代文明,这实际上等于迷失了面向未来的前进方向。所以,应该对传统文化加以充分辨析,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能与现代化产生共鸣的元素,“尊古”而不“复古”才有助于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2期,邹广文撰文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3日 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