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旋翼声打破了山间的宁静,一架载着饮用水管道的无人机从老范寨乡丫都坡三组的活动广场缓缓升起,在技术人员的精准操控下,这些材料被运送至距离水源点两公里的施工现场,单程仅需3分钟。

工人正在为无人机“上货”
丫都坡三组是老范寨乡斑鸠河村委会的瑶族村寨,20户75名村民长期受困于生活饮用水管道老化,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今借助无人机技术,不仅解决了供水难题,还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
“若采用人工背运,250根1.2吨重的PE25管,需要10几天,工费15000元左右,而改用1架无人机运输仅需3天,资金成本降至9000元,省时省力的同时还省钱。”该村小组长李德祥的这笔经济账,道出了科技给山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无人机正运送管道
除基础设施抢修外,无人机在农业生产领域同样大显身手。河口县地处红河河谷,海拔落差大,引入无人机精准作业后,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无人机正在吊运菠萝
当前正是菠萝丰收的季节,在瑶山乡的香水菠萝基地,果农正在操作无人机将采摘好的菠萝快速吊运至集散点。“过去人背马驮的运输方式不仅成本高,还影响水果品质。现在无人机既能运输,又能进行农药喷洒,让菠萝以更新鲜的状态走向市场。”基地负责人邓荐华笑着说道。

果农正在操作无人机将采摘好的菠萝快速吊运至集散点
随着农业现代化推进,无人机应用需求日益增长。为了让更多传统农民成长为专业“飞手”,一场场农业无人机培训陆续在河口县各乡镇开展。农业无人机植保、播撒和吊运作业培训,无人机“飞防”作业指导,科技助农成为乡村振兴里的高频词。

普查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进行勘测
不仅如此,科技赋能还让生态保护工作事半功倍。在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工作中,面对地形复杂、人力难以徒步到达的区域,普查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进行林地勘测,为河口县生态资源绘制出更精准的“家底图”。“以前人工徒步勘查耗时长、效率低,如今借助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等技术,不仅缩短了普查周期,数据也更准确可靠。”普查工作人员李龙升一边查看传回的高清影像,一边介绍道。

群山环抱的河口县
从田间地头到绿水青山,无人机在河口县展现着它的多面才能。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项技术还将在乡村振兴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河口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文:冯安洁
通讯员:老范寨乡 张雄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