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运动无限 气象万千——写在成都世运会倒计时100天之际

新华社成都4月29日电 题:运动无限 气象万千

——写在成都世运会倒计时100天之际

新华社记者涂铭、董小红、陈地

蓉城四月,生机涌动,万物欣然。

蓬勃绿意酝酿着盛夏的期待——再过100天,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将在成都开幕,这是继成都大运会后我国西部地区再次举办大型国际综合性赛事。作为“非奥项目界的奥林匹克”,成都世运会的各项筹办工作已全面进入冲刺阶段。

带着三千年古蜀文明的积淀,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将通过世运会展示更开放包容的中国,在“运动无限”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小标题)聚焦新潮运动

中间一圈淡蓝色轮滑赛道,外围是红黄蓝三色座椅,色彩鲜明,通透敞亮——坐落于成都新都区的成都国际轮滑运动中心,是成都世运会轮滑项目三个分项比赛的场地,也是西南地区首个室内专业速度轮滑场馆。

“我们轮滑人期盼了多少年,终于借着世运会有了这个馆,太幸福了!”摸着国际级的标准赛道,罗杨丹霖难掩兴奋。

罗杨丹霖5岁开始接触轮滑运动,现在是一名国际级裁判。在轮滑圈摸爬滚打20余年,29岁的她如今有了一个新身份——成都国际轮滑运动中心场馆负责人。看着轮滑馆一点点拔地而起,她心中的幸福感与日俱增,“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展氛围营造和设备调试工作,期待今年夏天在这里上演‘速度与激情’的对决”。

轮滑、皮划艇马拉松、跑酷、浮士德球、攀岩……成都世运会设置了34个大项、60个分项、255个小项,其中绝大部分是非奥运会项目。赛事将于今年8月7日举行开幕式,8月17日闭幕。中国体育代表团已获得28个大项、152个小项的参赛资格,预计有约330名运动员参赛。这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世运会以来参赛项目最广、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

据介绍,比赛涉及27个场馆场地,已组建21个场馆竞赛团队,竞赛单元日程基本确定,垒球、软式曲棍球项目将于开幕式前一天开赛。

本届世运会既有近年来流行于都市的飞盘、腰旗橄榄球等项目,也有新鲜酷炫的跑酷、无人机竞速等项目。随着赛期临近,“运动无限、气象万千”的成都世运会口号已深入人心,正在蓉城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的运动热潮。

诞生于法国的跑酷有“移动的艺术”之称,已在成都市天回小学引入发展超过两年时间,学校已构建起“普及课+社团+校队”的三级培养体系,并开发了原创跑酷课程;走进迪卡侬成都天府店,每逢周末及节假日,店外广场人声鼎沸,各种新潮运动体验“点燃”人们的运动热情。

解锁世运新玩法,从今年3月起,成都市体育局启动开展世运会项目“送、赛、教、队、展”等进校园五项活动,预计有1000余所学校参与。

握杆、击球,立即将防守转为进攻,迅速向前冲……“世运进校园”活动近期在成都简阳市石桥小学举行,酣畅淋漓的软式曲棍球比赛结束后,石桥小学学生陈沐希直呼“新鲜又刺激”。

(小标题)绽放青春风采

作为成都世运会的重要测试赛,2025年世界运动会巡回赛3月来到成都,这也成为青年志愿者们的实战演练。

“你好,请问我的座位在哪个区域?”前来观赛的市民络绎不绝,从观众入口到观众看台,票务组志愿者杨思宇的服务引导工作有条不紊。

作为成都本地人,为了支持在“家门口”举行的国际赛事,成都体育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杨思宇毫不犹豫地填写了今年夏天成都世运会的志愿者报名表。

“我3月份参加了世运会巡回赛,积累了一些经验。相信自己8月份(世运会期间)会做得更好!”杨思宇说,通过世运会能接触到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既是挑战,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

她还准备学习一些小语种的基本词汇,为服务世运会积极“做功课”。

本届世运会面向在成都高校招募近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并在全市依托已有空间改造了500余个城市志愿服务小站,主要开展赛事服务、城市宣传和便民服务等。

从前台咨询到观众服务,从信息登记到位置引导……青年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也将为这场国际性体育盛会增添青春洋溢的风采。

大熊猫憨态可掬、川金丝猴活泼机灵……4月27日,成都世运会特许商品零售店“北京首店”开业,成都世运会吉祥物“蜀宝”“锦仔”一经亮相,便以鲜明的地域特色与萌趣气质“圈粉”无数。这背后是一名青年设计师的“死磕到底”。

“起初,我们也是准备以一只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但随着对世运会了解越深入,就越觉得(原设计)单薄……”吉祥物设计师杨立夫说,历经上百次思考、论证和修改,终于找到了最契合的“创意密码”。

“在对世运会项目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运动项目天然充满了互动性和趣味性,比如拔河、飞盘等,至此,双角色的设计才呼之欲出。”杨立夫说,“今年夏天,当全球运动员齐聚成都时,希望大家能把这对中国‘双宝’带回家乡,向亲人、朋友讲述中国和成都文化的精彩。”

(小标题)焕新城市面貌

活泼、新潮、热情、拼搏,世运会的运动精神与成都快慢相宜的城市气质高度契合。

匹克球与“脱单”结合,体育圈与社交圈打破“次元壁”;一到周末,公园里就“长”满玩飞盘的人……今年3月以来,丰富精彩的“赛节融合”活动让大家共享运动乐趣,而成都自成一派的“松弛感”,又让匹克球、飞盘、轮滑等小众项目加速“出圈”。

以体育之名,撬动城市“大未来”。在成都,体育赛事正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互相成就。

从2023年的大运会到即将登场的世运会,体育逐渐融入成都市民的日常生活,也成为城市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拼搏奋进、创新向上的城市精神。这背后一以贯之的是“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的初心。

2024年,成都成功举办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汤尤杯羽毛球赛等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80项,赛事能级和综合效应持续增强;累计新建改造体育公园77个,社区运动角累计达407处,市民家门口的130个“世运空间”陆续开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至约3.0平方米……借世运会筹备之机,成都将赛事流量加速转化为经济增量;体育产业拔节生长,全民健身如火如荼,城市运动空间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市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750亿元,同比增长超9%。

以体育为纽带,一场场国际赛事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成都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也随之攀升。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世界冰壶巡回赛亚太总部等国际体育组织机构落户蓉城;国际体育记者协会在成立100周年之际,选择在成都召开执委会会议,并授予成都“国际体育记者协会最佳合作城市”称号。

“成都生活质量很高,市民非常幸福。希望运动员们能够在世界运动会比赛之余,融入成都人的生活当中;希望成都市民在观赛之余,能与运动员交流,学习新的运动。”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主席何塞·佩鲁雷纳期待满满。成都世运会举办期间,IWGA将和赛事组委会一起打造世运广场,让人们体验更多运动项目。

迎接全球各地的宾客,奏响友谊与梦想的世运乐章。8月成都见,一起玩,一起开心!(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