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车展,不仅是全球汽车产业的风向标,更有可能成为合资品牌集体转型的“分水岭”。面对中国自主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强势崛起,以及自身市场份额的持续萎缩,广汽丰田、一汽奥迪、东风日产等合资车企纷纷亮出“自主化”底牌——通过深度整合中方技术架构、本土化研发团队主导,甚至全面拥抱中国科技企业合作,试图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夺回失地。这一现象背后,不仅是合资品牌对中国市场规则的重新适应,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战略重构。
“中国方案”带来勃勃生机
从这次合资品牌展出的车型来看,采用“中国方案”的案例明显增多。
比如,广汽丰田铂智3X以10.48万元(权益后)的起售价,成为首款搭载激光雷达全场景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14万元级车型。该车基于中国用户需求开发,由中方团队主导设计,上市首日订单破万,服务器一度宕机。其成功印证了合资品牌通过“高配低价+本土技术整合”策略,打破“智能化必高价”的刻板印象。而即将推出的铂智7,更将搭载华为鸿蒙座舱,进一步强化“丰田标,中国芯”的标签。
一汽奥迪全新A5L首次深度融合华为乾崑ADS 3.0系统,成为奥迪全面华为化的开端。根据规划,2025年奥迪在华所有新品将搭载华为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覆盖燃油与纯电平台。这一合作填补了奥迪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
东风日产N7作为首款由中方团队主导开发的纯电车型,其采用欣旺达电池、DeepSeek AI大模型车机,并与Momenta合作推出一段式端到端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以18周的超短研发周期展现“中国速度”。这种“去日化”设计,标志着合资车企从“技术输入”转向“生态共建”。
上汽通用别克发布的“逍遥”超级融合架构,以3+3+3全域拓展能力(覆盖MPV/SUV/轿车、纯电/插混/增程、前驱/后驱/四驱)实现平台化突围。该架构整合宁德时代6C超快充电池、Momenta L2城区辅助驾驶技术及高通8775芯片,技术自研率超70%,是完全立足中国市场的全域新能源架构。
通过“自主化”突围反击
2022年前,合资品牌在华市占率一度高达70%,但至2025年3月已暴跌至24.7%。电动化转型滞后、智能化迭代缓慢成为主因。自主品牌凭借比亚迪DM-i、华为ADS、小鹏XNGP等技术红利,在10万—30万元主流市场形成碾压态势。合资品牌若继续依赖“全球车本地化”模式,恐将彻底边缘化。
中国智能电动车产业链成熟度全球领先,宁德时代、华为、Momenta等企业已形成技术壁垒。合资品牌通过合作可快速补齐三电、智驾、座舱等短板。例如,丰田投资Momenta、小马智行,广汽丰田引入华为座舱,奥迪与华为联合研发适配燃油车的智能驾驶辅助技术方案,均显示出“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转向。
本土化研发可大幅压缩开发周期与成本。东风日产N7的18周研发周期、铂智3X的“ALL IN”定价策略,均得益于中方团队对供应链的精准把控。此外,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配置的高敏感度,迫使合资品牌放弃“挤牙膏式”技术下放,转而采用“顶配即标配”策略。
从“全球车中国造”到“中国车全球卖”
合资品牌自主化可能是合资车企突围反击的方向,接下来,这样的趋势还会深化。
合资车企正将研发决策权从海外总部转移至中国,研发权下放,中国团队主导产品定义。例如,丰田宣布在华研发体系由中国团队主导;广汽丰田铂智3X打破日方工程师掌舵惯例;奥迪A5L开发中泛亚技术中心深度参与。这种“去总部化”变革,使产品更贴合本土需求。
而且,合资品牌开始与科技企业深度绑定,构建“中国朋友圈”。别克“逍遥”架构联合宁德时代、Momenta、高通;奥迪与华为成立智驾实验室;丰田引入火山引擎、科大讯飞等本土供应商。这种开放生态,既规避了自研的高风险,又借助中国创新速度实现“换道超车”。
此外, 面对新能源渗透率超50%的市场,合资品牌不再押注单一路线,燃油与电动“双线并进”,大众推出ID.ERA增程SUV,别克GL8陆尚搭载自研插混系统,奥迪则坚持“油电共智”。这种多元化布局,既保住燃油车基本盘,又在电动化领域建立根据地。
但是,合资品牌转型阵痛依然存在。某日系车企高管透露,外方总部对技术主导权让渡仍有顾虑,“每次平台选择都要经历长达数月的拉锯战”。此外,品牌溢价稀释风险、双积分考核压力、渠道体系转型成本等挑战依然待解。
结语
当“中国标准”成为全球标杆,合资品牌的“自主化”就绝非权宜之计,而是中国汽车产业话语权提升的必然结果。未来五年将见证合资车企的“大分流”。头部可能转型为科技集成商,二线品牌或将退守细分市场,无法完成转型的玩家将被淘汰。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许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