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日媒:为什么“ABC”策略将会失败

日本《日经亚洲评论》4月7日文章,原题:为什么“ABC”策略将会失败 美国方面,自2018年贸易战以来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中国公司的出口管制以及对知识产权风险的持续担忧,促使美国公司重新评估在中国维持运营的成本和收益。中国方面,政府收紧了国家安全和反间谍法,经济上也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这些压力,之前在中国运营的美国公司中有一小部分已将生产和采购转移到国外,并计划将原本打算在中国的投资转向其他地区,尤其是东南亚。
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征收34%的“对等关税”。这项政策强化了“中国除外(Anything But China,英文缩写ABC)”策略,促使美国公司要么加快搬迁到关税较低但仍符合其供应链需求的国家,要么增加在美国的国内投资以完全避免关税。
尽管有这些趋势,但与中国供应链完全“脱钩”在很大程度上是表演性的,并且由于几个关键因素最终是不可行的。
首先,中国供应链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商品制造大国,它已成为全球供应链关键环节的主导力量,还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快速竞争者。例如,在电子产品的生产方面,中国在13种关键原材料中的5种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在供应链中游环节的主导地位更为显著。例如,在冶炼和精炼等领域,中国几乎掌控了所有这些重要资源。
中国主导着世界上近90%的稀土元素精炼,以及约60%的锂、68%的钴和90%的天然石墨精炼,使其成为几乎所有行业的全球加工材料的主要供应商。稀土元素对于半导体、电动汽车电机、风力涡轮机和导弹制导系统至关重要。锂、钴和镍对于计算机、手机、储能和航空航天应用至关重要。石墨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西方公司决定转移到东南亚或其他地方,它们仍然与中国的供应链联系在一起。
其次,西方公司在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国家寻找替代品时,将面临成本上升问题。虽然这些国家正在崛起成为制造业中心,但它们仍然缺乏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政治稳定性,而正是这些因素使中国对全球供应链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中国经过数十年建立起来的规模经济,使得许多有西方投资支持的企业能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其他替代生产基地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达到与中国相当的产能。此外,许多中国企业自身也在向东南亚扩张,这使得多元化的界限变得模糊。鉴于中国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以及能够提供价格具有竞争力的投入品,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企业即使在其他地方开展业务,可能仍会发现自己依赖于中国的供应链。
最后,“ABC”策略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中国的经济崛起深深植根于全球经济的架构中,而全球经济架构是通过美国金融资本和中国制造能力的协同作用建立起来的。
今天,尽管中美竞争已促使一些企业迁移其业务,但许多西方金融机构,包括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和私募股权公司,仍然对众多中国企业进行了大量投资。这种金融层面的相互交织,再加上政府的支持,使得中国企业能够在关键领域实现规模经济。
除非美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迫使美国金融机构逐步且大幅撤资,并将其投资转向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公司,否则所谓的“ABC”策略将无法完全有效。尽管美国政府更广泛的对华战略仍有待完全解开,但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任命对华强硬派人士担任亚太地区关键职位,以及美国政府重新聚焦该地区——近期对菲律宾和日本的访问就体现了这一点——都表明美国在认真致力于抗衡中国的影响力。
如果没有如此大规模的资本重新配置,“ABC”策略很大可能只是口头说说而已,难以付诸实施。(作者阿尔文·坎巴,王从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