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朱在家整理这些年来收获的锦旗。本文图片由王晓峰、鄞州公安提供
鄞州公安分局五乡派出所辅警朱宏伟,是一个有“魔力”的人——
他将自己的青春扎在了街巷里,以热情、用心助民解忧赢得“真心”;
他像修复古瓷的匠人,帮近20个离散家庭重续前缘;
他像自带“信任加成”的润滑剂,在调解疑难纠纷时,一句“卖老朱个面子”常让僵持的双方松了眉头……
这样的魔力,让老朱在其14年辅警生涯中,收获了72面锦旗、11封感谢信。

朱宏伟在办公。
当被问及“凭什么让群众送这么多锦旗”,他拍了拍裤脚上的尘土:“哪有什么魔法,只不过是把街坊的事当自家事办!”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年复一年的琐碎,但这些“鸡毛蒜皮”在老朱手里都成了要紧事。

台风天,朱宏伟背着老人转移。
人生第一面锦旗背后的“用心法则”
朱宏伟今年45岁,是一名新宁波人。
老家在台州临海的他,1992年时就随同父母来甬承包农田搞种植业。
2000年,他来到鄞州五乡,将青春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因为向往帅气的警服,2011年3月他加入公安系统,成为五乡派出所的一名辅警。
他人生的第一面锦旗,也是这一年获得的。
“那时我的这份工作刚满半年。记得有一天晚上7点左右巡逻到村口,看到有人推着电瓶车出来,形迹可疑,我就上去盘查。一查,果然是偷来的车。”朱宏伟说,将被盗车物归原主后,他就收到了锦旗。
这也让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为老百姓办事要多“用心”!

朱宏伟在值班。
从那以后,朱宏伟跑得更勤了。14年间踏遍五乡每个村,收获的“感激”也越来越多,激励他更加努力地为民服务。
“五乡这边,本地人走失,只要照片发上来,不敢说全部,大多数我有数。”说话间,朱宏伟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一旁的同事朱丽霞插话道:“老朱是‘线下红人’。他一进村,认识的人可多了,所以寻人、寻亲都很厉害。而且大家也喜欢找他帮忙,他很‘用心’。”

朱宏伟自制的“拼图”,注明重要信息,为了方便寻人。
朱宏伟的“用心”,记者也感受到了。
他有一部特殊的手机,里面有一堆“稀奇”的图片——每张图片上半部分是地图,下半部分是人物照片,上面还有诸如姓名、家属联系方式等备注。
这是朱宏伟自己做的,他说:“图片里的这些人,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有些年纪大了,有些患病,比较容易出事。制作这个东西,就是为了方便寻人。”

这些都是老朱帮助过的人,他还在联系。
寻亲达人老朱,“心灵破冰”有能耐
基层跑了14年,“人头熟”还帮朱宏伟赢得了“寻亲达人”的头衔,并且收获了大量锦旗。
今年4月3日下午,来自江苏的陈师傅(化姓)等人找上门,希望找到失联的堂哥。
陈师傅的父亲在宁波长大,有8个兄弟姐妹,后因工作迁往江苏,断了联系。这一断,就是66年。
民警查询户籍信息,找出“目标人物”,然后委托朱宏伟前去见面核实并沟通。
确认对方是陈师傅的堂哥后,朱宏伟详细了解当年“断联”的原因,并进行沟通劝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当事人同意见面。
就这样,66年的漫长等待,终于在此刻画上圆满句号。

失散66年,两名老人来派出所请求帮忙寻亲。
朱宏伟说,寻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找人是“第一难”,“第二难”就是破除心结。
他告诉记者,帮人寻亲他也碰壁过。事后自我反省,就是没有成功破除当事人的心结。
“所以,后来我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一直强调要真诚待人,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这才是和解的根本之道。”朱宏伟一再强调“心灵解码”的重要性。

小王当时送锦旗的场景。
“千里寻亲喜相聚 无私援助好公安”,这是3年前祖籍云南昭通的小王(化名)送的锦旗。
当然,背后的暖心故事又和朱宏伟有关。
挨了父母“唠叨”,创业失败后的小王觉得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从此不再与家里人联系,一“断”就是10年,分离之苦让双方都备受煎熬。
后来,多方寻子无果的两位老人获悉小王在鄞州五乡出现过,于是连夜赶来寻求帮助。
朱宏伟接下这份寻亲“差事”后,各处走访终于联系上小王,也获悉了他的“心结”。

朱宏伟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小王的住址。
“我当时就劝他,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而且他爸妈身体不好,尽孝要尽早,不然会后悔的……后来我们又聊到了‘催婚’的话题,我拿自己‘开涮’,把他逗笑了……”朱宏伟说,其实小王需要的就是一个“台阶”。
他也思念父母,几年前偷偷回过老家,但只是远远地看了一眼就转身离开了。

小王一家团圆,一个拥抱,什么坎都过去了。
“我给告诉他,见面时不用多说,拥抱一下就好了。对他父母,我也是这么交代的。因为他们的心里话,我早帮他们转达了,有些事要‘难得糊涂’。”朱宏伟记得,认亲现场,当小王张开手臂的瞬间,他母亲佝偻的背突然挺直了,很令人动容。

寻亲者上门,请老朱帮忙。
类似的寻亲故事还有很多。这些年来的街巷奔走,磨破了鞋底,也磨出了朱宏伟的“战绩”——帮助近20个家庭再续前缘。
老朱的能耐,大概就是把那些扎在时光里的刺,慢慢长成牵住缘分的线。
面对寻亲者,他不讲大道理,只说实在话:给倔老头递根烟,向赌气的小辈讲自己年轻时的糗事,把双方憋了几十年的“对不起”“我想你”翻译成家长里短的唠叨。

这些锦旗见证了老朱的成长。
有难事就找他,“卖老朱面子”非空话
“老朱,我家灯坏了”
“老朱,我家进蛇了,吓死了”
“老朱快来搭把手,帮我换轮胎”……
14年来,朱宏伟俨然成了群众自家人——有困难事就毫不犹豫地招呼他帮忙。

朱宏伟在放生野生动物。
就这样,朱宏伟被动掌握了诸多“技能”——抓蛇、修灯、燃气具排查、电动自行车维修、汽车换胎……
“搞不定的事,就喊老朱!”
群众越是信任有加,朱宏伟为民解难的动力就越足,往往事半功倍。

在帮群众换车胎的老朱,热得满头大汗。
因为老朱的“魔力”,各种民生“疑难杂症”到他手中,都能得到有效解决。
前段时间,五乡派出所就接到过这样一起警情:楼上开宾馆,楼下是烧烤店,再加上店主好唱歌,噪声扰民纠纷出现了。宾馆老板找上门理论,结果遭反怼,双方闹得很不开心,后来还发生了肢体冲突。
这起纠纷调解了很久,始终得不到解决。最后还是朱宏伟出马,再次当起“调解员”。
朱宏伟接手这一棘手警情后,马上打电话过去沟通。
对方一听是“熟人”老朱,说话的语气都温和了几分。之后他不断上门劝说、做工作,矛盾双方终于松了口。
“最后调解时,一个说‘卖我一个人情’,一个说‘卖我面子’,然后达成了赔偿协议。”朱宏伟自嘲,自己的“面子”有些时候确实挺值钱。

如今老朱偶尔还兼职做调解员,解决“疑难杂症”。
事实也是如此。
老朱的“面子”,是街坊用信任编织的温情纽带。

台风天,老朱背着老人转移。

清明期间,老朱搀扶老人去墓区。
“我家孩子前段时间在‘吐槽’我,说我总在那炫耀——‘隔三岔五新闻上就有你的名字’。我知道,他是在夸我,认为我踏踏实实给老百姓办事,做得对。”
朱宏伟说,来自孩子的肯定,对一名老父亲来说,才是最大的表扬!

老朱向小朋友们宣讲反诈知识。
14年,72面锦旗、11封感谢信——老朱走过的路,早已比五乡的街巷更长。
这条路上没有“魔法”,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温度……老朱的“魔力”,本质上是基层治理中“人情温度”与“制度理性”结合的一个真实缩影。
记者 王晓峰
编辑 徐奕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