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天府新视界丨吃喝掼蛋,小心“圈子”成“圈套”

近日,江西抚州通报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其中,抚州市国资委原党委委员、副主任马岖在任副县长期间,拉拢6名公职人员组建“七兄弟吃喝圈”,长期接受其司机及管理服务对象提供的专车接送、房屋维修、打牌掼蛋等“保姆式”服务,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兄弟伙”关联着利益链,“吃喝圈”更是吞噬红线的腐败圈。观者热议的不是党员干部的爱好,而是所谓“圈子”和“爱好”背后的风腐问题。只有撕开“圈子”外衣,才能露出“圈套”本质。

多起通报显示,“吃喝圈”“掼蛋局”,已成为“围猎”党员干部的新型腐败温床。尽管表现不同、类型不一,诱饵五花八门,但党员干部一旦身陷此温床,堕落是迟早的事。

美食诱惑,假交心真寻租。同很多腐败问题都是从一顿便饭、一杯清茶开始的一样,马岖等“七兄弟”看起来也不过是在管理服务对象内部食堂大吃大喝。但从食堂到宴请,推杯换盏之间,“圈子”迅速升温,不仅浪费了粮食、带坏了风气,更让公权力在所谓的“真心”中失守。尽管形式上是隐蔽化、圈子化的“私人局”,但本质都是靠“吃出感情”换取“权力回报”。

游戏伪装,假输钱真贿赂。此次抚州通报中提到的掼蛋,正在成为“围猎”党员干部的新游戏。除了马岖“七兄弟”,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林一峰,曾任南京市市长、江苏省副省长的缪瑞林等落马官员都是“掼蛋迷”。流连牌场,不为单纯娱乐。一位曾参与马岖牌局的老板坦言:“输掉的钱,总能在项目审批时赚回来。”

服务捆绑,假贴心真套路。无论是鞍前马后的专车接送,还是趁节假日、家属生病等时机提供定制帮助,看似朋友关系的往来,实则是投其所好、别有用心的布局,为谋求特殊关照做好铺垫。香甜“饵料”包裹的是寒光闪闪的“钓钩”,领导干部一旦“上钩”,就再也无法独善其身。

被圈子“围猎”的干部,往往是愿者上钩,甚至不乏马岖这类自愿组局者。为何他们甘愿冒风险,也要入圈子?

有的受“四风”影响,沉迷享乐主义、官僚主义难抵诱惑。山珍海味、年份茅台,满足的不仅是口腹之欲,更是一些党员干部暗藏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心态。此外,各类饭局中,领导干部往往被奉为“座上宾”,这更满足了官僚主义、特权思维。此风不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终会将自己置于被设局者“围猎”的险境。

有的被“圈子文化”捆绑,在所谓人情往来之中党性失守。有些领导干部,把混迹圈子当成追求进步;有的老板把“酒桌办事”奉为金科玉律,即使通过正常流程就可以办的事项,也要酒桌上你来我往。借吃吃喝喝拉关系、套近乎,培养感情、建立圈子,最终党性失守,拿沉甸甸的公权力为“江湖义气”作陪。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最简单的道理何以不明白?吃顿饭没关系、有些酒肉朋友没关系……种种侥幸心态,看似缺少明辨是非的眼力,实则缺失的,是坚定的原则和信念。

莫因小节失守酿大祸。破除“圈子文化”,就要以更严的态势,让党员干部心存敬畏,而不是心存侥幸。

既聚焦“关键少数”,也不放过“围猎人”。领导干部作为被“围猎”的重点对象,直接影响相关领域政治生态,不仅要成为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监督执纪的重点,自身也要增强拒腐防变的定力,远离诱饵,与管理和服务对象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关系。此外,正如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查处那些老是拉干部下水、危害一方的行贿人”,也要对“围猎人”进行约束,双向打击乌烟瘴气的权钱交易圈。

既要利刃出击,也要制度护航。吃喝问题如今有了隐秘化特征,私人饭局、牌局,食堂消费,这些领域,不能处于监管盲区。除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外,也不妨进一步完善制度,如一些地方推行“公务用餐监督码”,还有地方建立“廉政评估”机制,都是把监督执纪端口前移,借助各种手段扫除违规吃喝、违规宴请的条件。

“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常破“心中贼”,方能守住“廉洁关”。不钻异化之“圈子”,才能不入腐败的“圈套”,回归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撰文/刘志杰

本期话题

对于“圈子文化”,你怎么看?评论区聊一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