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卢发良:创新传承"剪纸南宗” 刀起刀落五十春秋

乐清细纹刻纸始于民间剪纸“龙船花”,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生动反映了浙南沿海和瓯江流域的民俗,是古代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当你凝视那些细如发丝、繁复瑰丽的纹样,定会惊叹于匠人的技艺——几厘米见方的纸张上,每一刀都倾注着匠心。

剪纸(乐清细纹刻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卢发良,自1972年与细纹刻纸结缘,五十余载春秋,他心无旁骛,将满腔热忱化作手中刻刀的每一次起落。1000多幅精美作品,50多个全国及省级奖项,还有《龙船花》《雁荡山》系列等50件精品被中国美术馆永久珍藏……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



高中毕业

爱好绘画当“油漆工”

记者踏入卢发良创办的乐清市龙花细纹刻纸研究所的瞬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艺术殿堂的大门,馆内一幅幅细纹刻纸作品静静地陈列,从传统的民俗题材到现代的创意设计,每一幅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一旁的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打着包,将客户定制的带有温州特色的剪纸作品寄出。

“卢老师,你怎么会想到学习细纹刻纸?”记者问卢发良。

“起初,不知道什么是细纹刻纸,就喜欢绘画。”卢发良笑答。

生于1948年的卢发良,自小便对绘画与连环画情有独钟,尤其擅长将连环画中的插图逐一细致地临摹,例如《三打白骨精》《岳飞挑战小龙王》《红岩》等作品。

1967年,卢发良高中毕业后,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选择当油漆工作为自己的首份职业,用油漆在木材上绘制图案。

他负责绘制六格盒以及盒外的金边装饰,内容多涉及古代典故、山水、花鸟等题材。三年如一日的勤奋作画,不仅使他的画技日益精湛,也在乐清城北地区赢得了声誉。他回忆道:“正是那段时期的磨炼,使得我对绘画越来越痴迷,相信绘画中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当遇到窗花图案、梁柱雕刻、亭阁彩绘等,我都会细心观察并记录,这些都为我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长期坚持创作

遇见诸多“贵人”


有人说,卢发良完整参与和见证了乐清工艺美术、乐清细纹刻纸的发展历程。

卢发良每每听完,总是嘴角上扬,面露微笑说道:“说与乐清细纹刻纸结缘之前,得先说说与乐清工艺美术的结缘,源于一位‘客人’来到我的家乡。记得数年前的一天,原乐清文化馆的倪亚云先生莅临我们村。村民们还谈论着,倪亚云先生是因为听闻我在绘画方面有天赋,是可造之才,便头戴草帽,肩扛行囊,跋涉了三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特意来到我家。在欣赏完我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之后,他带着满意的笑容回去了。”

回去之后,倪亚云一直惦记着卢发良,直至1972年,乐清有关部门要创办工艺美术厂,他便推荐了卢发良。

卢发良得知这个消息时,心中满是惊讶与感慨。他没想到自己曾经与倪亚云的一面之缘,竟获得了难得的机遇。这对他来说,既是对自己艺术追求的一种认可,更是开启了一扇通往全新艺术世界的大门。怀揣着这份复杂的心情,卢发良去了新工厂,他虚心求教老一辈工艺美术大师,不断绘制出各种设计图稿,逐步提升自己的绘画技能。

当他慢慢跨进了工艺美术大门时,又巧遇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分会荣誉会长张树贤,为他打开了细纹刻纸之窗。张树贤是永嘉人,当时在外文出版事业管理局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工作,1972年恰逢到乐清与同学相聚,结识了卢发良。自那以后,两人持续通过书信保持联系,张树贤定期告知卢发良北京即将举办的各类展览和比赛活动。

卢发良根据展览和比赛的具体要求进行艺术创作。1974年,他以自己熟悉的女性为题材,创作了八幅系列作品《新时代女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还创作了四条屏细纹刻纸作品《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以吹拉说唱为主题,真实地反映了农村文化生活的场景。该作品一经展出,便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入选了文化部主办的1977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起,乐清细纹刻纸艺术遭遇了下滑趋势。尽管如此,卢发良对细纹刻纸的热爱始终不渝。为了挽救这一传统艺术,2003年,他与南碎开创办了乐清龙花细纹刻纸研究所,并无偿向青少年及中小学教师传授刻纸技艺。温州市龙湾区、鹿城区的多所小学,均见证了他致力于传承的足迹。2006年5月,乐清细纹刻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乐清细纹刻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注重活态保护

出精品带徒弟

在卢发良的创作生涯中,对四大名著的深入挖掘和艺术再现,标志着他艺术成就的新高峰。为了精准捕捉四大名著中人物的精髓,他不厌其烦地反复阅读和细致研究这些古典文学巨著。卢发良曾言:“唯有对书中人物了如指掌,方能在画作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其独特风貌。”1986年,卢发良精心构思了一套16幅的《三国人物》系列,尽管尚未在订货会上展出,便已有外地客户慕名而来,订购了数万套。同样基于传统题材,他的《琴棋书画》作品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术展览”中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1984年,卢发良应中国剪纸学会之邀,在广州举办的中国现代剪纸大奖赛中,他倾注了一个多月的心血,创作了大型细纹刻纸作品《金陵十二钗》。他以简洁而精炼的线条,成功塑造了十二位表情各异、栩栩如生的红楼梦人物形象,作品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在艺术家创作的《中国年》这一作品中,细致地刻画了中国民众庆祝农历新年的情景。画面中,祖父正在大门上张贴对联,祖母则在忙碌地装饰窗花,父亲精心挑选了一坛佳酿,母亲则在厨房里包制饺子并准备下锅。两个孩子则满怀喜悦地燃放鞭炮。四周的装饰和红色的中国结,共同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通过这幅精致的剪纸作品,观者可以感受到过春节的欢乐。

在杭州工作的温州人李婧婧看了卢发良的作品展后,萌发了对乐清细纹刻纸的兴趣,立马想拜其为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突破,使作品不受外框的限制,奇妙运用国潮风+创新的细纹纹样,并探索做一些符合年轻人审美的,脱离纸质的细纹刻纸生活品。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卢发良,对乐清细纹刻纸事业的兴衰持续关注,目光中依然透露出坚定:“只要还有人愿意拿起剪刀,把山水花鸟刻进T恤,将吉祥纹样印在帆布包……这门手艺就不会消失。剪下去,便是生生不息。”

温州晚报记者 潇瑜

摄影: 受访者供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