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见到索炜,他比两年前开朗、自信了许多,身边也多了几名“学生”。
“那会儿刚来,工作不熟悉,也不知道能为医院做点什么。”索炜是山西省中医院肿瘤科医生,2023年5月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中医医院(以下简称“昌吉州中医医院”)开启援疆之路,并在2024年11月结束第一次援疆任务后,选择继续留下。有了目标的他,愈发从容。
精研方术见真效
索炜说,长久以来,当地患者对中医治疗肿瘤缺少信心。“背后其实是对医生和技术的不信任,首先得让大家看到疗效。”面对这种状况,索炜在完成日常诊疗的同时,结合临床病例,研究出升白细胞方、升血小板方、退热方、利胆退黄方等药方,疗效显著,这些药方成为科室的协定处方。
一名前列腺癌患者发热伴便秘5日,接受退热、补液等治疗后效果不佳,索炜以自创的退热方为主方进行加减,患者连服3剂后便热退身凉便通;一名患者长期反酸烧心、胃胀胃痛,口服抑酸药后虽有好转,但停药后病情反复,在服用索炜配置的5剂中药治疗后,彻底好转。

索炜(左一)带着科室医生查房。范丽芳 摄
长此以往,索炜不仅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肯定,人们更是口口相传,前来就诊的内科杂病患者逐步增多,肿瘤门诊也由原来的每周1次增加到每周3次。
布局学科促发展
初到昌吉州中医医院时,索炜所在的肿瘤科与其他科室共用一个护理单元,危重姑息的患者居多,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经过调研,索炜给出破局之策:一是提升中医治疗的规范化、合理化、人性化,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让他们了解科室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二是强化多学科协作,促进肿瘤疾病取得良好疗效,相关科室协同发展。三是提高临床医生的中西医诊治能力,优化中医治疗方式,提高中医药使用率、有效率。
在一系列举措的深入推进下,积极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2024年8月,医院肿瘤科设置独立病区,床位由原来的15张扩增到40张。
索炜深知医生的能力对疾病治疗尤为关键。为提高科室医师的诊疗技能,他带领科室医生学经典、学规范、学指南,交流科研方法及诊疗技能,查房时也不断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及诊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传授临床思维,培养其独立观察、分析和操作能力。
通过“师带徒、传帮带”等形式,科室医务人员在观点碰撞中增长见识,理论知识、临床经验和科研能力有了质的提升,援疆工作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
晋疆连心共奋进
作为山西省中医院的一员,同时也是昌吉州中医医院援疆一份子,索炜发挥纽带作用,积极牵线搭桥。
他以“解决医疗急需、突破薄弱环节、带出技术团队”为目标,推动建立以专家资源、管理资源、科研教学资源等全方位技术“密集型”合作机制,促成双方签订技术合作柔性援疆协议,并成立2个名医工作室,着力帮助昌吉州中医医院打造一批优势学科,建立一支中西医结合并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梯队,实现同心携手、融合发展的共建模式。
“心怀病患广施恩,不图浮华传医道”,索炜用一言一行,诠释“中医精髓”、谱写“晋疆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