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九寨沟景色是怎么形成的(九寨沟怎么来的?)

喀斯特地貌,是我国一种极其常见的景观,由于受到不同地质、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多种不同特色的喀斯特景观类型。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景——众多的湖泊和瀑布景观,在1982年首批列为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喀斯特地貌具有特色的旅游景观区

分布在九寨沟和日则沟中的构成风景主体的上百个海子主要是生物岩溶作用造成的岩溶作用造成的灰华堰塞湖,是一种特殊的岩溶地质现象和岩溶地貌形态。九寨沟的岩溶灰华堤坝是一种沉积作用,它只出现在特定的环境地球化学条件下。九寨沟周围一千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出露的地层皆为上泥盆系至三叠系的碳酸盐岩,其中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三叠系的碳酸盐岩的共同的点是纯灰岩占优势,夹杂有少量的灰岩、白云岩或非可溶岩,这为岩溶现象提供了物质基础。

茂密的植被是九寨沟出现岩溶灰华堤坝的最为重要的因素,生物岩溶作用在这里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使土壤中的二氧化碳数量有所增加,二是通过生物光合作用引起碳酸钙的沉积,对九寨沟来说,后者尤为重要。当生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要吸收二氧化碳,使水里的碳酸钙变得饱和或者接近饱和而沉积下来。这样的灰华堆积物中往往含有很多生物,堆积速度也很快。

从南斯拉夫普里特维湖泊的地理位置和九寨沟地理位置相似的特点,得出这种大型的灰华堤坝只能出现在植被茂盛而气温不高的岩溶区。

九寨沟树正群芳海和黄龙沟五彩池的成因实在如下的几个条件岩溶作用下形成的:

  1.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东侧向四川盆地陡降的过渡地带,气温较低,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化学侵蚀作用减弱,而物理作用的冰冻风化和机械侵蚀作用却很强烈,加上岩层倾角较大,形不成石芽、石林等地貌,只有陡峭的岩壁和石灰岩碎屑堆积物。
  2. 地质上不仅有厚层的透水性好的石灰岩,而且岩层受强烈的挤压、褶皱、断裂、节理和列席发育,更有利于地面水的入渗,同时岩层倾角大,使地下水容易沿层面望低处流动,形成地下潜流。
  3. 海拔较高,周围山峰同谷底相对高差较大,前者使气温低,地表化学侵蚀作用受到抑制;后者使高山雨雪水下渗到山脚,谷底水重新流出地面之前有足够的高差,保证了地热增高能够达到地下化学侵蚀作用重新活跃起来的温度。
  4. 雨水适量,加上周围有高大的雪山可以成为稳定的供水的固体水库,保证了进行地下溶蚀的地面沉积必须的水分供给。
  5. 植被覆盖较好,枯枝败叶的分解,可以提供相当数量的二氧化碳,使水中碳酸含量增加;同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流失,大大减少了地质灾害的威胁。

第四纪古冰川侵蚀堵塞成湖泊,经后期长期改造才成为今日奇景。海子冰川成因的证据有:

  1. 九寨沟沟床纵剖面都呈多级堆积阶梯,每一级台阶上都有大小海子多个。这种沟谷纵剖面和喜马拉雅山中一级西藏东南部某些冰川沟谷特点是一致的。
  2. 在九寨沟的中上游,曾经大面积为冰雪覆盖,形成过古冰川。
  3. 长海是冰蚀谷底和冰川堵塞成湖
  4. 树正瀑布左岸公路靠山一侧人工剖面出除了有坡积物覆盖外,更有典型的第四纪古冰碛层。

九寨沟原始地貌是一条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地表河,由于构造运动强烈,地壳长期处于不均匀抬升状态,造成南高北低,再加上地震、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和冰川作用造成的堆积物堵塞河道,使地表水流形成“地上河”或以潜流的形式从地下径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