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说起黄忠,大家脑海中应该立即能浮现三个关键词,弓箭、老将、定军山。相比于在民间已经成神的关羽、张飞,以及具有超高人气的两大帅哥马超、赵云,似乎五虎将中黄忠是最低调、故事最少的一个。甚至当刘备将黄忠封为后将军而与关羽、张飞、马超同列时,还激起关羽的强烈不满,蔑称黄忠“老兵”。
黄忠重大事件之一——起于荆州
黄忠(?-220),字汉升(一说为“汉叔”),荆州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黄忠的史料留存很少,甚至不知道黄忠究竟是南阳郡哪个县的人。
《三国志·黄忠传》载“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
这便是黄忠传记的开始,便已经是刘表帐下中郎将,跟随刘表侄子刘磐在长沙郡攸县驻守。由于黄忠本传记载极为简略,我们只能从其他人物传记中捕捉黄忠的经历。
《三国志·太史慈传》载“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于艾、西安诸县。策于是分海昏、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昏,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
建安五年(200年)初,华歆投降孙策,自此孙策才进军豫章郡并分出六县由太史慈管辖。也就是说,刘磐、黄忠的防区正与太史慈针锋相对。从“磐绝迹不复为寇”的结果来看,双方交手是太史慈占据上风,当然,此时的黄忠职位不高,刘表又胸无大志,所以也没有施展本领的机会。
这里稍微需要注意的是黄忠担任的中郎将一职。有人以此作为黄忠年纪大的佐证之一,笔者在此稍微解释一下。还是老生常谈,在谈论官职大小、地位高低时,如果不是同时期的人物,比较起来意义不大。在东汉制度中,武官可分为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并且无战事时并不常设将军,在平时中郎将就是专职最高的武官。
甚至战时将军号也很少给予指挥官,直到黄巾之乱时,汉灵帝也不过任命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并未授予“伏波将军”、“荡寇将军”之类的将军号。但随着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将军号越来越不值钱,连带着原中高层级的中郎将也变成中下级军官的职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类似于北洋军阀时期“司令”一词的泛滥,将军、中郎将也在迅速贬值。
至于“军师中郎将”、“五官中郎将”等特定职位,篇幅所限就不展开讲了,总之普通的中郎将在汉末是中下层军官,并非真正的将军。
所以有人认为黄忠在200年之前就做到中郎将,地位不低,以此推断其年龄较大并不成立。说到这里,对黄忠的年龄问题笔者接下来还会讲到。
根据史料记载,刘磐被太史慈击退后不再进攻豫章,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黄忠仍然在长沙郡,归属长沙太守韩玄统领。
黄忠重大事件之二——归降刘备
建安十三年(208),刘表病死刘琮投降,荆州全境也改旗易帜变为曹操地盘。曹操一高兴,便对荆州文武官员进行了一次大封赏,黄忠提拔为“假行裨将军”。假,即代理;行,即行使权力,连起来就是代理行使裨将军职务,实际职务还是中郎将,可以说这次提拔聊胜于无。
其实也正常,地处荆南的长沙并非战略要地,自从刘磐与太史慈短暂的交手后这里已经多年没有战争,黄忠自然没有战功,得不到表现机会。加上荆州大族名士众多,曹操接见这些人都忙不过来,哪里知道远在荆南有个无名之辈黄忠?面对整个荆州头像过来这么多的官员,到底哪个是货真价实的人才,曹操也没有功夫去甄别,估计在花名册上大笔一挥,全部提拔一下也就完了。
曹操的好运随着几个月后的赤壁之战戛然而止,荆南四郡与北方的联系被切断,只能接受刘备的领导。黄忠这才得遇明主,开启名将之路。
说道黄忠在《三国演义》的出场,非常有戏剧性。罗贯中特地将史实中此时应该协助周瑜攻打南郡的关羽移到长沙,与黄忠大战了两次。正是在此引出黄忠年逾六旬、能开二石之弓的鲜明形象,又是马失前蹄,又是百步穿杨,最后还引出魏延砍杀韩玄“脑有反骨”的伏笔,可以说非常精彩。城破后关羽派人去请,黄忠还托病不出,最后是刘备亲自登门拜访才请出黄忠,把一个武艺超群、志气高洁的老将形象刻画得非常成功。
但是,以上这些全是小说家言,并非史实。正史中关羽忙着在江陵以北打游击,韩玄也没有死,而是投降了刘备。至于还不出名的黄忠,刘备更不可能登门拜访。
《三国志·黄忠传》载“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
这里的委质即臣服、归降之意,既然太守韩玄都望风而降,做下属的黄忠哪敢闭门谢客,妄自托大呢。所以说,黄忠跟随刘备的过程比较平淡无奇。
黄忠重大事件之三——入蜀作战,勇冠三军
建安十六年(211),黄忠随刘备入蜀。受多方因素影响,进入益州之初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这些创业元老刘备都没带,而是以庞统、黄忠、霍峻等荆州本土派为主力。
建安十七年(212),刘备自葭萌关南下,开始进攻刘璋。上一期讲到,葭萌关由霍峻镇守,刘备径自前往白水关收纳降卒,至于南下攻蜀的先锋,则由黄忠、卓膺担任。战争初期刘备进占非常顺利,黄忠、卓膺直取五百里外的涪城。不久刘备也在此会师,并以此作为攻打刘璋的大本营。
刘璋先后派出刘跂、冷苞、张任、邓贤等多路人马反攻,都被黄忠等人击退。
《三国志·先主传》: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刘跂、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於涪,皆破败,退保绵竹。
《三国志·黄忠传》: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有人说黄忠仅靠定军山一战之功官拜后将军,这是不准确的。从以上史料就能看出,在入蜀作战中刘备曾分兵交给黄忠带领,两支队伍在涪城会师,这说明在刘备军中黄忠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大将,地位比长沙时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黄忠本传写得很清楚“自葭萌受任”,表示战争开始时刘备正式任命了黄忠、卓膺两人的分兵大将地位。我们不妨对比其他荆州将领来看:上一期的霍峻,带领数百部曲坚守葭萌关,战后迁为裨将军;魏延则“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黄忠的记录则为“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平定益州后被拜为讨虏将军。
霍峻守葭萌之功也只获得裨将军,魏延稍好些,得到牙门将军之位,乍看之下与黄忠的讨虏将军差不多,但“数战有功”与“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之间还是有明显差别。
笔者无意在史料缺乏的情况下强行比较黄忠与魏延的表现,结合两人的事迹来看,魏延更加全面,侧重于指挥全局,黄忠则更像纯粹的武人,作战勇往直前,凭借过人的武艺斩将破敌。非要比较的话,曹操手下的乐进倒是与黄忠非常像,都是打仗冲在最前面的猛将。
实际上,尽管刘璋总被人称作“暗弱”,但益州将士也绝非酒囊饭袋。恰恰相反,刘备入蜀的过程异常艰苦,在张任为首的将领坚决抵抗下,刘备军损失很大,甚至不得不将张飞、诸葛亮、赵云紧急征召助战。
尽管蜀汉的史料留存不多,但我们可以确定,黄忠最终跻身后将军、魏延成为汉中太守都是二人战功积累的结果,刘备正是通过与刘璋的战争挖掘提拔了一大批荆州将领,其中黄忠当之无愧排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