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三旬九食都指什么(《中华成语故事》“三旬九食”典故)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东晋陶渊明《拟古》诗。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或者说是晋宋之交我国最杰出的诗人。那时候,整个北方中原陷人了“五胡”的混战之中,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市)建立起来的东晋政权,一开始战乱和政变就接连不停。陶渊明出生前,就有过王敦和苏峻的叛乱;陶渊明二十多岁时,又有过执掌大权的司马道父子之间以及他们父子与孝武帝之间的冲突;三十三岁那年,镇北将军王恭叛乱。紧接着,荆州刺史桓玄乘孙恩起义的机会直捣京都建康,废晋自立。后来,建武将军刘裕在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伐,并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终于在420年代晋称帝,建立了刘宋政权。这年,陶渊明已经五十六岁了。

出身低微、性情孤傲的陶渊明,当然看不惯当时官场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腐朽习气,更极端憎恶东晋王朝统治集团既贪婪又虚伪的丑恶本性。因而他在退隐田园后虽然生活很艰苦,甚至到了“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的极其穷困的境地,但他仍然不奔走于权贵之门,不驰逐于那种虚伪和狡诈的名利之场,表现了刚正不阿,不肯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节操。

在东晋王朝覆灭的当年(公元420年),也就是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陶渊明在《拟古九首》的一首诗中,托言东方有位能安贫守节的高士,表示与此自励。这首诗共十六句,前六句是: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被服:指穿戴之物;完:整齐;三旬:一个月;著:戴;辛勤:指生活贫苦。

这六句诗的大意是:东方有一位德行高洁之士,他的穿戴虽然不甚整齐,一个月也只能吃到九顿饭,一顶帽子也得戴上十年八载的。尽管生活贫苦得无人与之相比 ,可是由于他不为利禄奔波、劳神,所以容颜丰润、精神焕发。

后来,人们便把“三旬九遇食 ,十年著一冠”这两句诗,简化引申为“三旬九食”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家境贫困,衣着、饭食都极为艰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