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
1、春节(过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辞旧岁,迎新春,春节包括年前和年后的一段时间,全地球的华人,到了年末,都要回家与亲人团聚、吃年夜饭、过旧年、迎新年,走亲访友等要喜庆半个月之久,国家的法定节假日,放假最长的就是春节和国庆节,春节还是联合国法定节假日,中国的春节影响了整个世界。
2,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之所以叫元宵节,是因为它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夜又叫“宵 ”。这个元宵节是从西汉时期才开始受到重视的,但是作为节日是从汉魏之后开始的,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代代相传。
3、清明节(国家法定节假日),本来清明节只是农历24节气之一,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标志着生机旺盛,春光明媚,草木吐绿,郊外踏青的好时节已经到来。由于寒食节(冬至后第105天)在中国民间是第一大祭祀之日,寒食节在清明节之前的一两天,寒食节活动要延续到清明节结束,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祭祖和踏青同时进行。
4、端午节(国家法定节假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从先秦两汉形成、南北朝确立、隋唐繁荣到明清普及,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在广大汉族地区广泛传播,苗族、布依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也在过别具特色的端午节。2009年被收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民俗众多,都是以驱毒避邪祈福保健为主题,通过悬挂艾菖蒲、采药制药、互赠节令食品物品、举办各种追念先贤活动、家人团聚等方式展现着人们期待身体健康、精神富足的传统文化价值目标,端午节在爱国、体育竞技和公共卫生方面对中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如今随着中国世界影响力的增大,端午文化的辐射遍及全球,成为国际性的文化交流项目,这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人民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有重要价值。
5、中元节,民间俗称的“鬼节”,因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中元节的节名来源于道教,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但该节日的最初来由,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是中国古代的三大鬼节之一。
中元历史悠久,从汉代开始就有文献记载,唐代盛行,中元节被官方认可,并成为当时的“法定节日”,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到了唐朝,节日氛围更为浓郁。中元节的核心意义在于祭祖和超度亡灵,这是对中国远古时期留下来的祖先崇拜习俗的传承。在形成过程中,融入了儒、释、道的思想,形成了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6、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唐宋以后,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008年,中秋节被列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
作为一个民间传统节日,上千年以来,劳动人民给中秋节赋予了很多富有想象力、浪漫情怀和幸福寓意的名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中秋节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比如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祈盼丰收、幸福之情,正因如此,中秋节也才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7、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2006 年 5 月 20 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8、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七个全国盛行有传承发展意义深远的传统节日外,还有很多久盛不衰的传统节日,如“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一六”、“七夕节”等。
一月:
9、1月1日,元旦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10、1月10日,中国人民警察节,2020年7月2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的批复》,同意自2021年起,将每年1月10日设立为“中国人民警察节”。
11、1月24日,国际教育日,2018年12月3日,第73届联合国大会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1月24日定为国际教育日。
12、1月26日,国家海关日,1983年,海关合作理事会成立30周年之际,海关合作理事会决定设立每年的1月26日国际海关日,以纪念海关合作理事会的成立。
13、1月27日,缅怀大屠杀受难者国际纪念日,1941年年至1945年,纳粹对欧洲少数种族及政治群体展开迫害,犹太人遭到广泛系统性屠杀,大约有600万人成为种族灭绝行动的受害者。2005年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1月27日为缅怀大屠杀受难者国际纪念日。
14、1月28日,国际麻风节,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以每年1月最后1个星期天作为国际麻风节。很快得到全世界人们的拥护和各国政府的认可和响应,截至2023年,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庆祝活动,从而成为全球性的节日。
二月:
15、2月2日,世界湿地日,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2021年8月30日,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2月2日设立为世界湿地日,以提高对扭转湿地加速丧失的紧迫性的认识,促进湿地的保护和恢复。
16、2月4日,世界癌症日,2000年,针对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的现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外交大使、国际抗癌会议主席凯亚特教授在法国巴黎发起了世界肿瘤高峰会议,同时签署了“巴黎抗癌宪章”,会议把每年的2月4日定为“世界抗癌日”。预防癌症和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是“世界癌症日”的主要主题。
17、2月13日,世界无线电日,2012年,为了提高人们对无线电技术和应用重要性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定每年的2月13日为世界无限电日。
18、2月14日,情人节,西方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圣瓦伦丁节”(St.Valentine's Day),为每年2月14日,由教皇格拉修斯一世于公元496年设立,是一个相爱之人互相表达爱意的节日。
19、2月21日,国际母语日,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11月发起的节日,活动时间定于每年的2月21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
20、2月29日,国际罕见病日,2008年2月29日,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DIS)发起了第一届国际罕见病日。选择此时间点是由于这是每四年才出现一次的日子,寓意罕见。其后在各国的一致拥护下,将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定为国际罕见病日,旨在促进社会公众和政府对罕见病及罕见病群体面临的问题的认知。
全球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患者数量超过3亿人,中国罕见病患者已超过2000万人,80%的罕见病源自基因缺陷,一半以上在儿童时期起病,并仅有少数患者得到有效干预或治疗。
三月:
30、3月1日,国际海豹日,是拯救海豹基金会在1983年为了保护海豹这种珍稀动物所设立的节日,节日定于每年的3月1日。
31、3月3日,全国爱耳日,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设定的每年3月3日举行的公益节日。
32、3月5日,向雷锋学习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2000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下发通知,将3月5日确定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3、3月6日,世界青光眼日,是世界青光眼联合会和世界青光眼患者联合会共同发起的一项全球性行动。从2008年起,每年的3月6日为“世界青光眼日”,从2013年起,“世界青光眼日”扩展为“世界青光眼周”,为每年三月份的第二周。
34、3月8日,国际妇女节,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国际性节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将每年3月8日定为妇女节。
35、3月11日,国际尊严尊敬日,是1999年由国际理想协会确定的一个节日,目的是号召其分布在30多个国家的分支机构在每年的3月11日通过举行纪念活动扩大宣传、提高社会人群的认知水平、增进社会对麻风康复者的理解和接受。
36、世界肾脏日,是经国际肾脏病学会与国际肾脏基金联盟联合提议而设立的节日。每年3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四即为世界肾脏日,其设立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慢性肾脏病以及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认知,并重视在慢性肾脏病早期的监测和预防方面全球的迫切需求。
37、3月12日,植树节,是国际性的节日,鼓励人们种植和爱护树木,。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上设立植树节的国家已有50多个。中国的植树节为每年的3月12日。:
38、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是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的,活动时间定于每年的3月15日,其目的在于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促进各个国家、地区消费者组织的合作与交往,更好地开展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
39、3月17日,国医节,是为了纪念反对国民党政府取消旧医药及全盘否定中医中药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而设定的节日。中国国医节为每年3月17日,1929年3月17日为第一个国医节。
每年3月17日,世界各地的华人都会举行各种活动庆贺国医节,国医节甚至成为全美洲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国际中医药界的庆典活动。
40、3月18日,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1993年3月18日上午,全国首届科技人才技术交流洽谈会在北京开幕,大会倡议把每年的3月18日定为“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意在与1978年3月18日开幕的全国首届科学大会互为映照,在全国首届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设定科技人才活动日,旨在推动更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发展,创造更多科技成果,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41、3月20日,世界无肉日,始于1985年,定于每年的3月20日,由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非赢利的公益性组织“农场动物改革运动”发起,目的是拯救动物、保护环境和改善健康。
42、3月20日,国际幸福日,2012年6月28日,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3月20日为国际幸福日。联合国决议认为,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类生活中的普世目标和愿望,需要采取更包容、公平和平衡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消除贫穷,增进全体人民的幸福和福祉。
43、3月21日,世界诗歌日,这个节日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在巴黎确定的,目的是鼓励通过诗歌表达语言的多样性,让濒危语言有机会得到聆听,同时支持诗人复兴诗歌朗诵传统,鼓励诗歌阅读、写作和教学,培育诗歌与戏剧、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之间的对话。
44、3月21日,世界森林日,2012年12月21日,第6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3月21日为“国际森林日”。
45、3月22日,世界水日,是联合国为提醒公众增强对水资源的关注和保护而规定的国际宣传活动日。
46、3月23日,世界气象日,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第20届执委会,决定把3月23日这一天作为世界气象日。每年的这一天成员国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传递科普及气象科学知识。
47、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是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公共节日,日期为3月24日。是为了纪念188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霍向一群德国柏林医生发表他对结核病病原菌的发现。以提醒公众加深对结核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