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清苑县属于哪个市(河北省清苑区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清苑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北携莲池、徐水、满城三区,南接蠡县、望都、博野、高阳四县,东邻迅速崛起的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清苑交通便利,区位优越,京港澳、沧榆高速公路和京石高速铁路贯穿全境,有4个高速路口(沧榆高速清苑口、沧榆高速大庄口;京港澳高速清苑口、京港澳高速北三环口),2个高铁车站(保定东站、即将动工建设的雄忻高铁保定南站),自古就有“北临三关,南通九省”之誉。清苑特色产业比较突出,是全国最大的轻型起重机械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制香基地、全国首批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立中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合金铸造企业之一,生产的车轮为世界上所有的汽车知名品牌配套。

历史沿革

清苑古地,开发甚早,地处要冲、四达之衢,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西周武王十五年(约公元前1012年)至东周战国中期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80年)为燕国辖地。后沦为齐国领地。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为中山国辖地。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为燕南赵北界区。

秦王嬴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国,属邯郸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属恒山郡。

西汉武帝元朔二年至五年属涿郡。封中山靖王之子刘朝平为将梁侯,置将梁侯国(治所在今清凉城),属涿郡。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中山靖王之子刘修为樊舆节侯,置樊舆侯国(治所在今御城),属涿郡;封中山靖王之子刘忠为广望节侯,置广望侯国,属涿郡。封赵敬肃王之子刘终古为柏陵侯,置柏陵侯国(位置不详),属中山国。

东汉时期,置阳城县(治所在今阳城),属中山国,后归入蒲阴县(今顺平县)。

三国(魏)时,为魏北新城、蒲阴两县地,属河间郡。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置樊舆县,不久废,改置乐乡县,属高阳国。

十六国时期,先后为赵、前燕、前秦、后燕之地。

据《魏书·地形志》载:“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析新城置清苑。”属高阳郡。从此,清苑县名称始见于史,治所在今保定省监狱一带。此后,朝代频更,易名改属,升州赐郡,或为边陲,或为畿辅,沿革变迁,历尽沧桑。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清苑入永宁县,后改称乐乡县,属高阳郡。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乐乡县为清苑县,属河间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属蒲州。五年更属蠡州。八年废蠡州还蒲州。九年复属蠡州。贞观元年(627年),改属瀛州。景云二年(711年)属鄚州。开元十三年(725年)改属鄭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属文安郡。至德二年(757年),还属鄚州。

五代后唐初年在清苑县治所置奉化军,清苑属之。天成三年(928年)三月,升奉化军为泰州,以清苑故城为治所。开运元年(944年)初,辽军陷泰州。三月,晋将马全节收复泰州,复失。开运二年(945年),顺国节度使杜威复克泰州,徙州治于满城,仍领清苑县。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清苑为义武节度使辖区。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改隶鄚州。

五代之后,清苑为宋北部边陲军事重地,宋常派驻重兵。

宋建隆元年(960年),因宋太祖赵匡胤祖籍在今清苑县境,故在清苑治所(今保定市)设保塞军(有保卫边塞之意)。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改清苑县为保塞县。升保塞军为保州,治所在保塞县。淳化三年(992年)李继宣知保州、筑城关、浚外壕、葺营舍千五百处,故城始具都市规模。景德年间,满城并入保塞县。微宗政和三年(1113年)赐郡名清苑。

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陷故城,仍沿旧制。金太祖天会七年(1129年),于故城设顺天军,保州为顺天节度使辖区,属河北东路。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改保塞县为清苑县。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由清苑析置满城县,清苑仍属保州。

金贞祐元年(1213年)蒙古军攻陷故城,屠其民,焚城为废墟,遂移州治所于满城县境。贞祐二年(1214年)赐名清苑郡。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降蒙金将张柔,因满城地方狭小,遂移州治于故城,令副帅贾辅、毛正卿重建城郭。画市井、建衙署、定居民;疏浚一亩、鸡踞二泉,以通州楫;招募流亡,营建城池。使故城成为燕南一大都会。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改顺天军为顺天路,故城为路治,辖清苑县。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自此,保定之名始见于史。

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改保定路为保定府,辖清苑县,县治所在今保定市永华南街路小学院内。

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至故城,治所始为直隶省会。清苑县属保定府。

民国初年,沿清代直隶省建制,保留保定府,撤销清苑县。次年,直隶省会由故城迁驻天津,恢复清苑县建制,撤销保定府,置范阳道,治所在故城,辖清苑。三年改范阳道为保定道,辖清苑县。民国17年(1928年)6月28日,废直求省,建立河北省。同时废道级行政机构,改为省县两级制,清苑县隶属河北省。民国24年(1935年)省会迁驻故城。民国25年,始设置行政督察区;次年,清苑县属河北省第一督察区。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9月24日,日军攻陷县城,全县先后沦为日军统治区,清苑县日伪政权随之建立。中国共产党为加强对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于1938年2月在北王力成立了清苑县抗目民主政府。同年3月迁驻王盘。4月1日,冀中区建立,清苑县属冀中区。9月,属冀中四专区。1940年夏秋属冀中区十专区。

1941年1月,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经冀中区委批准,以张登、保定公路为界分为清苑、之光两县,路西为清苑县,属冀中区十专区。1944年10月,为集中领导抗日战略大反攻,冀中九地委决定清苑、之光两县合并,称之光县,属冀中区第七专区。次年5月改属九专区。

1945年8月,改称清苑县。9月2日,日本签字投降,日伪清苑县政府随之解体,国民党政府接管故城。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清苑县属华北行政区冀中区九专区。1948年11月22日,故城解放,国民党清苑县政府解散,清苑县人民政府始统全县。保定、清苑分治。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宣告成立,设10个专区,清苑县属保定专区。

1958年10月,国务院决定撤消清苑县,唐县、望都、清苑(臧村人民公社划归保定市)三县合并,称唐县,县治望都县城。同年12月24日,清苑析出唐县,成立清苑区,治所南大冉,属保定市。

1960年3月,国务院决定恢复清苑,以清苑、完县、满城三区的行政区划为清苑县的行政区划,县政府迁驻原满城县城,属保定市。1961年5月23日,恢复原清苑建制,改属保定专区。

1970年,保定专区改称保定地区,仍辖清苑县。

1986年5月,划为保定市辖县。

2015年5月,撤县改区,改称保定市清苑区。

行政区划

1944年10月,冀中区调整行政区划,清苑、之光县合并,初称之光县,后称清苑县。

1949年,将1939年平汉(今京广)铁路以西划入满城县的原清苑县所辖的45个村庄重新划归清苑县;将铁路以东原属满城县划入清苑县的12个村庄划归满城县。

1949年11月14日,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将清苑县的东五里辅、西五里辅、黄庄、东高庄、西高庄、南高庄、刘守庙7个村划人保定市。

1950年4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1942年之光县府河以北划人安新县的村庄重新划归清苑县;将安新划入之光县的4个村庄划归安新县。

1952年3月1日,经华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将徐水县所辖漕河以南的应庄(部分)、南于庄(今西于庄)、詹庄、千枝柳(今刘庄)4个村划归清苑县。

1953年3月2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向华北行政委员会备案,将原清苑县所辖的韩庄、北李庄、郭家庄、后七里店、前屯、南刘各庄、西小庄、东小庄、八里庄、岳庄、大韩蒋、樊庄、东焦庄、下闸、大阳、后营、银锭庄、米家堤,后辛庄、小韩蒋、东马池、西马池、中马池、.马家园、小营房、王庄、宋庄、王家胡同、刘庄、小堤、马家庄、尚庄、金庄、大康各庄、小康各庄、马家瞳、窑上、冯庄、北刘各庄、张庄、王范庄等42个村划人保定市。5月1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清苑县的四里营、傅村、中阳3个村划人保定市。

1957年7月2日,国务院批准,将清苑县的鲁岗、富昌屯、大汲店、水碾头、崔闸、蛮子营、大祝泽、八里庄等8个乡划入保定市。10月,为适应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新形势,根据全面规划,便于领导的原则,撤消8个区,适当扩大乡的行政区划,将原来97个乡镇合并为26个乡镇,辖278个行政村。

12月,撤消北马庄、齐贤庄乡。是时,全县辖24个乡。

1958年8月,按照并“大县”、”大社”,建立政社合一管理体制的要求,撤消24个乡级建置,建立臧村、南大冉、魏村、良寨、全昆、何桥、李庄7个人民公社,辖269个生产大队。10月,国务院决定撤消清苑县,除臧村人民公社划入保定市外,其余6个人民公社并入唐县。

12月24日,成立清苑区,区治南大冉,属保定市,辖江城,大马坊、臧村、大阳人民公社。

1959年2月,南大冉、石桥(原何桥)、东闾(原全昆)3个人民公社析出唐县,划归清苑区。11月,温仁(原良寨)、冉庄(原李庄)析出唐县,划归清苑区。同时,将江城、大马坊两个人民公社划入保定市,全区辖7个人民公社。

1960年3月,国务院决定恢复清苑县,以清苑、满城、完县三区的区划为清苑县的区划,县政府驻原满城县城,属保定市。全县辖臧村、大阳、南大冉、石桥、东闾、温仁、冉庄、满新、大册营、西原、神星、岭西、永录、团结、安阳、朝阳、腰山17个人民公社。5月,大阳人民公社并入威村人民公社。

1961年5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原清苑县建置,改属保定专署。辖威村、南大冉、石桥、东闾、温仁、冉庄6个人民公社。是月,为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整顿、提高”的方针和《农村人民公社(草案)》即六十条,解决公社规模偏大,落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指示,将6个人民公社改建为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为县的派出机构,驻地和辖区未变。同时,全县调整为33个人民公社:南大冉、白团、白城、赵庄、石桥、田各庄、中冉、臧村,马庄、刘口、阎庄、望亭、孙村、百楼、大李各庄、北王力、温仁、段庄、王盘、张登、冉庄、阳城、大魏庄、郝庄、魏村、北马庄、李庄、东闾、何桥、全昆、南王庄、张村、大庄。

7月,郑各庄、付家营人民公社析出唐县,划归清苑县。是时,全县辖35个人民公社。

11月,将6个工作委员会改建为区,并增建阳城区。全县辖7个区:臧村、南大冉、石桥、东闾、温仁、冉庄、阳城。

1962年3月,从何桥人民公社析出耿桥、许家洼、玉皇庙、石头桥、北杨庄、北李庄、前夹河铺、后夹河铺、蔡桥等9.个村建立耿桥人民公社。从田各庄人民公社析出北辛店、南辛店、南林水、冉河头、牛庄村建立北店人民公社。全县辖7个区37个人民公社。

5月,石桥、东闾两个区合并为大庄区,区治驻大庄。原石桥区的石桥、赵庄人民公社划归南大冉区。同时,撤消阳城区,将其所辖人民公社划归冉庄区。全县辖南大冉、冉庄、温仁、大庄、臧村5个区、37个人民公社。

1965年10月,五尧、大阳人民公社划归清苑县,分别并入南大冉、臧村区管辖。全县辖5个区、39个人民公社。

南大冉区:南大冉、白团、白城、赵庄、石桥、田各庄、北店、中冉、五尧。

冉庄区:冉庄、阳城、付家营、大魏庄、魏村、郝庄、郑各庄、北马庄、李庄。

大庄区:大庄、南王庄、全昆、东闾、何桥、耿桥、张村。

温仁区:温仁、张登、王盘、段庄、北王力、大李各庄。

威村区:臧村、刘口、阎庄、马庄、望亭、孙村、大阳、百楼。

1983年10月12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983)35号《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和1983年12月15日中共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冀发〔1983〕121号《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告》精神,中共清苑县委、县人民政府先后在南大冉、南王庄、北王力、冉庄、大阳5个人民公社搞了政社分开的试点,并改称乡人民政府。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县于1984年5月,撤消了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级建置,建立39个乡人民政府。同时,撤消生产大队建制,设立村民委员会。人民公社改乡,生产大队改村民委员会,均未办理报批手续。

1984年7月20日,河北省民政厅批准,将南大冉乡改建为清苑镇,辖区和驻地未变。

1984年10月26日,河北省民政厅批准,……继续保留清苑县南大冉、温仁、冉庄、臧村、大庄5个区。

1984年11月12日,河北省民政厅批准,将冉庄、臧村、魏村、温仁、阳城、大庄、张登、王盘8个乡改称镇,辖区和驻地未变。改建后的乡镇,村委会列下:(9镇、30个乡、319个村民委员会)。

1986年10月23日,中共清苑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1986)22号文件精神,经请示上级批准,撤消南大冉、温仁、冉庄、大庄、减村5个区,由县直接领导各乡镇。

1998年1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调整保定市部分县区的行政区划。其中:清苑县撤销大阳乡,划出五尧、百楼2个乡,设立阎庄、孙村2个乡,划出48个村。原清苑县辖8镇10乡,共271村。

2017年,撤销清苑区望亭乡,设立望亭镇,清苑区辖18个乡镇。

2018年全区下辖9乡9镇,1个城区办事处,266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18个乡镇分别是清苑镇、张登镇、冉庄镇、大庄镇、臧村镇、望亭镇、阳城镇、魏村镇、温仁镇、白团乡、石桥乡、何桥乡、闫庄乡、孙村乡、东闾乡、李庄乡、北王力乡、北店乡。

2021年10月14日,撤销东闾乡,设立东闾镇。

2022年12月27日,撤销白团乡、设立白团镇,撤销何桥乡、设立何桥镇,撤销石桥乡、设立石桥镇。

2022年清苑区辖13镇、5乡和1个经济开发区:清苑镇、冉庄镇、阳城镇、魏村镇、温仁镇、张登镇、大庄镇、臧村镇、望亭镇、东闾镇、白团镇、何桥镇、石桥镇、北店乡、李庄乡、北王力乡、孙村乡、阎庄乡和河北清苑经济开发区。

2023年清苑区政府驻地清苑镇。清苑区辖18个乡镇,分别是:清苑镇、冉庄镇、阳城镇、魏村镇、温仁镇、张登镇、大庄镇、臧村镇、望亭镇、东闾镇、白团镇、北店乡、石桥镇、李庄乡、北王力乡、何桥镇、孙村乡、阎庄乡。全区总面积857平方公里,人口69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