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税漏税是指 纳税人违反税收法规,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偷税
纳税人故意违反税收法规,采用欺骗、隐瞒等手段逃避纳税。例如,少报、瞒报企业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或虚增成本、乱摊费用、转移财产等。
行为手段包括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对于偷税行为,税务机关将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漏税
纳税人因无意而发生的漏缴或少缴税款的行为。例如,记账失误导致的错误申报。
漏税行为通常不存在主观上的逃避缴税意图,而是由于客观因素如疏忽、误解等原因导致。
对于漏税行为,税务机关应责令其限期补缴所漏税款,并可以加收滞纳金;但一般不构成犯罪,不会追究刑事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偷税和漏税在性质和处罚上有明显的区别。偷税是故意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时可构成犯罪,受到刑事追究;而漏税则是无意行为,通常只受到行政处罚。
建议企业和个人严格遵守税收法规,确保合法合规经营,避免因偷税漏税而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