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期,也称为成年早期,一般年龄18~35岁。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青年期是个体认知能力的最高峰。青年期,虽然个体在获取知识的有效性方面相比青少年期没有更大的发展,但青年期以后个体智力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应用上。由于知识的获得及应用在这一阶段形成了良好的有机结合,使得青年期个体智力结构中的诸要素在基本保持稳定的同时,仍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在记忆力方面,青年期个体在机械记忆能力上有所下降,但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逻辑记忆能力发展的高峰期,其有意记忆、理解记忆占据主导地位,而且记忆容量也更大。此外,在思维方式上,由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为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思维更加具有相对性、变通性、灵活性、整合性和实用性。在青年期的最后阶段,创造性思维也达到高峰。青年期还是人格形成与成熟的重要时期,虽然其人格还会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总体上越来越稳定,比青少年期更沉稳、平静、自信、乐观和宽容。
中年期,也称为成年中期,是人生历程中的中间阶段,一般年龄范围是35~60岁。
中年期的心理特点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化性。中年前期多以成熟和旺盛为主;中年后期往往以变化为主,同时还维持某些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平稳的特征。40岁以后,个体的视敏度和视觉感受性逐渐下降,听觉阈限也随年龄增长而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期的智力也逐渐发生变化。中年期受神经生理的变化影响,流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缓慢下降,信息加工能力逐步减弱;而晶体智力则随年龄增长继续上升,丰富的经验和积累的知识是晶体智力继续呈上升趋势的基础。中年期的人格结构和自我意识都具有相对稳定性。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看,青年期以前的社会化过程要求个体适应外界社会环境,因而心理活动多指向外部,表现出外倾性。人到中年则开始寻找自我意识的平衡,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个体往往会更加老练持重,因此,个体的心理发展倾向逐渐指向内部,注重内省。
老年期,也称为成年晚期,一般是指6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这一时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阶段,也是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
老年期的心理特点
老年期,各种感觉能力下降。感知觉是个体心理发展最早,也是衰退最早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是感受性下降。视觉方面,由于视觉器官功能下降,眼睛晶状体弹性变小,视调节能力下降,老年期视力明显降低,“老花眼”是最明显的视力减退症状。在听觉方面,60岁以上的人听力丧失相当普遍,一个普通老人在听高频声音时会有困难。言语听觉理解力也在70岁以后下降得尤为明显。同时,味觉、嗅觉、皮肤觉也逐渐迟钝。
在其他认知能力方面,老年期记忆功能变化总体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研究表明,记忆功能从50岁开始有明显减退,70岁以后减退更显著,过了80岁记忆减退尤其迅速。个体的言语能力如词汇量和常识,常能保持到晚年。晶体智力,如词汇量和积累的知识,通常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而流体智力,如信息加工能力,则会随着年龄增长日益衰退。
老年期人格的某些方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比如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增加,适应能力下降,拘泥于刻板性、保守性等。但是人格的基本特征始终保持稳定性,比如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三个维度的人格特质,以及活动性、反应能力、控制力和情绪等人格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