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

1981年,析安次县廊坊镇始设廊坊市。
相传,北宋宰相吕端之父吕琦任兵部侍郎时在老家安次县盖了一所大宅院,当地人称之为“侍郎房”,后当地便被称为“郎房”,后“郎房”演变为“郎坊”、“廊坊”。
广阳区:

2000年,析安次区设广阳区,因辖区在战国、秦、东汉时期均属广阳郡管辖,又因位于广水之阳,故名。
秦始皇二十一年(前226年),始置广阳郡,因位于广阔的燕山以南,故名。
安次区:

1988年,改县级廊坊市为安次区。
1981年,析安次县设廊坊市。
西汉时期,始置安次县。
安次,古称安墟,安次由来史无定论。
香河县:

辽会同元年(938年年),置香河县。
《大清一统志》:香河在香河县东里许,俗名长沟,种芰荷,多香气,县以此名。
永清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会昌县为永清县,因境内桑干河水流湍急,浑浊多沙,时常为患,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上请取“沙漠永清”之意为名。
固安县:

隋开皇六年(586年),置固安县。
《寰宇记》卷70涿州固安县:取汉故安县以为名。
一说以境内固安河为名。
文安县:

西汉时期,始置文安县。
一说取“崇尚文礼,治国安邦”之意。
一说以潭名为名,《日下旧闻考》:文安,潭名。潭在县北一十五里。
大城县:

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改平舒县为大城县。
据说,因晋朝至隋朝,县城一直为郡、国治所,有26人封爵于此,官衙、私邸、商贾匠作多,使城池比普通县城大一倍,故改为大城县。
大厂回族自治县:

1955年,改大厂回族自治区设大厂回族自治县。
1952年,三河县设大厂回族自治区。
相传,明初朝廷在此设马场,俗称“大场”,后演变为“大厂”。
因当地多回族,故为大厂回族自治区。
霸州市:

1990年,改霸县设霸州市,因古为霸州,故名。
1913年,改霸州设霸县。
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始置霸州,取“威烈”之意,以示武功。
三河市:

1993年:
改三河县改三河市。
唐开元四年(716年),始置三河县,因地近七渡、鲍丘、临泃三水而名。
《方舆纪要》卷11三河县:七渡河在县西北。一名黄颁水。源自顺义县黄颁峪,流经县界,下流入于白河。
《水经·鲍丘水注》:鲍丘水至古潞县西入沽河。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临泃县,治所在今三河市东南,以临泃水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