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识本草 | 补药之长——黄芪

说到“补”,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人参之类的名贵补品。其实不然,补气,物美价廉的黄芪就足够了!黄芪在我国的药用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本草纲目》称赞其为“补者之长”。黄芪应用极其广泛。具有补脾肺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补血活血等功效


传 说 故 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老医生,名叫戴糁,他擅长针灸,谦和厚道,乐于助人,由于救坠崖儿童而死。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尊之曰“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利水消肿、补血活血的草药称为“黄芪”。

《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唐朝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病情一天比一天重,众医束手无策。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开口说话。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调理,太后便康复了。



临 床 应 用

1、脾气虚弱,中焦失运

本品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单用熬膏服,或与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药配伍。

2、中气下陷,脏器脱垂

本品甘温升补,既能补中益气,又可升阳举陷,用治气虚下陷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脏器脱垂诸症最为相宜,常配人参、白术补益中气,柴胡、升麻升阳举陷,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3、肺气虚弱,喘咳短气

黄芪甘温入肺,补益肺气以司呼吸,常配人参、五味子、紫菀等药补益肺气,如《永类钤方》补肺汤。

4、表虚自汗,阴虚盗汗

黄芪味甘性温,归脾、肺二经,补脾则筋肉健,益肺而腠理固,实为固表止汗之良药。治表虚自汗,常与牡蛎、麻黄根等收敛止汗药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牡蛎散:治卫表不固,易感外邪,常与白术、防风配伍,如《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若气阴两虚。入夜盗汗,黄芪常配炙鳖甲、秦艽、地骨皮。外则益气固表,内以育阴泻火,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芪鳖甲散,或当归六黄汤。

5、气虚水停,尿少浮肿

本品甘温补气,健脾益肺,肺气宣则通调水道,脾运健则水津四布,故常用于治疗脾气虚弱,“土不制水”引起的尿少浮肿,疲乏无力,纳呆便溏等症,常配白术、陈皮、猪苓、茯苓等药益气健脾利水。

治卫表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肌表之风水,常配白术、防己等药益气健脾,祛风利水,如《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对皮水肢肿,兼有阳虚者,又可配防己、桂枝等药益气通阳利水,如《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

6、气血亏虚,脓成不溃,疮疡不敛

《本经》云:“主痛疽久败脓,排脓止痛。”黄芪甘温益气,托疮生肌,乃内托阴证疮疡之圣药。治脓成日久不溃,常与当归、川芎、穿山甲、皂刺配伍,有托毒排脓之效,如《外科正宗》透脓散。

治疮疡溃后久不收口,常与白芍、丹参、天花粉、乳香等药同用,益气养血,托毒生肌,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内托生肌散。

小儿疮痘气虚塌陷,多与人参、肉桂、炙甘草同用,如《景岳全书》保元汤。



食 用 方 法


1、煎服,取黄芪9-30g。密炙可以增强补中益气的作用。


2、黄芪红枣茶

配料:黄芪3-5片,红枣3枚。 做法:黄芪和红枣用清水浸泡30分钟后,煎煮20分钟,代茶饮用。功效:补气升阳、健脾养血,固表止汗。适用于脾虚气弱、气短汗出等症,也可增强抵抗力,降血压,改善气血。

3、黄芪乌鸡汤

配料:黄芪50克,乌鸡1只。 做法:乌鸡切成小块,与黄芪一同入砂锅,加调料炖熟即可。



食 用 禁 忌

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2、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

3、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



鉴 别 用 药

1、人参,黄芪均为补气良药,二药同用,可增强疗效。

2、人参能大补元气,且可益血生津,安神增智,故为治内伤气虚第一要药;

3、黄芪虽不如人参能大补元气,但温升之力较人参强,又能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尿退肿,均为人参所不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