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君子厚德载物,才能成就未来
厚德载物这个词记载于《易经》中的《象》,原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君子的品德和胸怀应该像广袤的大地一样能够容纳万物。厚德载物这四个字在后世广为流传,与厚德载物相对应的是出自《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古人以天为上,地为下,乾坤万物皆存活于天地当中,所以《易经》中的厚德载物告诫后人要想成为一个脚踏实地、能够肩负重任的君子,就要像大地一样容纳万物,学习大地宽厚而广阔的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民国时期被摘选为清华校训,源自梁启超在校内的一次演讲。他在演讲中表示:中华儿女应该坚强坚韧,自强不息,宽厚待人的中华美德,要像天地一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绝不轻易低头,勇敢地的屹立在世界当中。
当时中国正处于局势动荡之际,这八个字也是无数青年男女心中的启迪,在无数次指引着后辈像天上的星宿一般永无停息之日,坚持不懈,绝不停歇,即便遭遇颠沛流离之境,也绝无妥协的可能。同时又要像广袤的大地一般忍辱负重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和是非曲折,将所有的坎坷和挫折全盘接受,然后将它们化为春风细雨滋养内心。
晋朝的潘岳在《西征赋》也曾提到过厚德载物四个字,"乾坤以有亲可久,君子以厚德载物。"从另一方面解读了这四个字。全句的意思是说乾坤之所以能够存在这么久,主要是因为它能够承受更多,君子想要屹立于世上,心安理得的享受当下的荣耀和世间的繁华,就需要用宽厚的品德来积累福报,一个人享受的越多,需要付出的也相应越多,如果一昧的只有索取不愿意付出,那么回报他的一定只有恶果。
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喜欢将天和地的品德传递到人的身上。在华夏传统文明当中,人产生于天地之间,我们所追求的人生之道其实就是天地之道,天的刚强健劲和大地的广袤无垠都是君子应该汲取了至高品德,这是古代中国人对于精神世界探索的第一步,他们善用自然来强化人在精神文明中受到的鼓舞和鞭策,并以此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一步步淬炼成了今天的华夏文明。
《老子》一书中有"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一句,这句话常与厚德载物在一起使用,也是从自然世界当中悟出的人生哲理,给人无限的启迪和鼓舞。这句话指明,人最高级的品德应该是像水一样,既能够滋养万物,又绝不争名逐利,在无形之中成就了他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在现代生活中也作为人品德修养的一种鞭策,小的善行一点一点积累起来便能够汇成江河湖海,为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光明。
不管在任何年代、任何社会背景之下,中国国学经典中的精粹文明都在指引人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也指引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基调,指引我们不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奋斗,不断朝着新的明天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