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大部分人应该都很熟悉,也是近代的风云人物。今天不聊委员长的过往,聊聊委员长的名字。
你知道吗?介石并不是名,而是字。过去中国的名字很有意思,有“名”,还有“字”。例如杜甫名甫,字子美,白居易,名居易,字乐天。“名”是出生时父母给起的,“字”是成年后取的。一般幼儿时父母还会给起个乳名,例如大家熟知的曹阿瞒,刘阿斗。一些有读书人,还会给自己起个“号”,大家熟知的苏轼号“东坡居士”,诸葛亮号“卧龙”。在称呼上,也有很大差异,一般长辈对晚辈可以呼“名”,平辈和晚辈对长辈,则称“字”以示尊重。“号”一般是表达一种情感或者志向,常常作为书画的落款。
说回来,委员长的名字正确叫法应该是蒋中正,字介石。这个名字是蒋介石在1917年跟随孙中山先生南下“护法”时所改。这个名字可是大有出处,原文出自《易经》的“豫”卦:“中正自守,其介如石”。六二爻辞“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是说身处困境,而最终有一天会拨云见日,由逆转顺,如何做到呢?“以中正也”,思想行动不偏不倚,既不有损道德,又不迂腐固执,暗含天地大道行事,俨然行君子之风。此时,恰逢革命初期,局势动荡,行事艰难,变数颇多,委员长是用此告诫自己要中正行事,坚韧如石。
笔者没有委员长雄心壮志,在修行方面倒是另有一番见地。曾经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人最重要的还是修内核,只要发心正,内心宁静,不必在乎表面的形式。一直读到“豫”卦,突然明白一个道理“中正自守”不仅仅说的是内心要“中正”,同时也说的是外在要“中正”。
从自身的修行角度看,内心“中正”以克心,外在“中正”以克身。这样做到内外兼修,相辅相成,外可修身律己,内可修心精进。从社会的角度看,心为己用,约束自己做人做事。身为他用,以实际行动为他人做表率,谓“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普通人至少底线可以做到不影响周围的人,最好可以正向影响一些人。
一直相信天地之间有一条大道规则,悟透可以通晓天地一切事物发展规律。领悟“中正自守,其介如石”这句话时,豁然间想通了很多以前不清楚的事情,比如,为什么佛教有戒律,为什么济公的下一句是“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戒律是修“身”所用,佛经是修“心”所用。两者合一便是“中正自守”则近道矣。普通人没有济公的修行,心性不坚定,再不克己自律,可不是如同进魔道一样!
也知晓了为什么佛教会有那么多教派,本质上是人和人根器不同、因缘不同、性格不同适合的修行方法也不同。 比如:
【律宗】适合意志力强,性格坚韧的人,几近苦行的修行方式,远离外界感官刺激,让身心始终处于宁静状态,精进修行。
【禅宗】适合有悟性的人,禅宗个人以为最玄学,也最不可通用性,大抵能悟道的都是转世的菩提。一朝顿悟,前尘旧梦,至此方醒。
【净土宗】以前不是很理解,天天念阿弥陀佛就能成佛?后来才明白,修行的目的是“心无一物”,过程是可以先“驻于一物”,再把这个修掉就可以了。
【中观宗】非聪明人学不了,不仅内容多,还都是纯讲原理,普通人学不来。
不论是从做人还是做事来看“中正自守,其介如石”都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